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艾殺蓬蒿來此土,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其藝術價值而言並不高明,多年的風吹雨打之後,兩位元老的面目已經變得模湖不清。路人們也很少會注意這兩位開拓者首領。
關心這一段歷史的遊客們總是直奔營寨的所在地。當然,今天矗立在大貝湖公園裡的營寨是個複製品,是專家們根據史料於1731年修建的。單從“歷史古蹟”角度來說,這個西貝貨現在也是貨真價實的“古董”了。
為了讓“複製品”存在的更久遠些,也或者是為了減少後續的維護工作,它使用的是鋼筋水泥的結構,只是在外表做出原木的紋理。雖然建造者們竭力象表現出當時的原始和拙樸,但是內部的裸露出來的鋼結構和鑲嵌在牆壁上的鋁合金門窗都使得整個建築顯得不倫不類。
雖說如此,這處復古建築還是讓我們大致瞭解了原始的營寨的模樣。1731年,為了紀念開拓臺灣一百週年,國立臺灣大學的研究小組蒐集了大量資料,指導修建了這座複製品。在“營寨”的展室裡,至今陳列著他們當時的研究成果。足以使我們細窺這座堡寨的過往。
堡寨本身和其中的建築,主要是用本地的原木建造的。二百年前,臺南-高雄平原上覆蓋著大面積的森林,木料是唾手可得的建築材料。其餘的建築材料,除了鐵製品和極少量的水泥之外,幾乎全部是就地取材。包括本地的粘土、乾草、野生麻、藤蔓和竹子。
除去用牛車運來的預製建築構建搭建起來的兩座木屋之外,營寨內其餘的木屋都是原木按照井欄式修建起來的。木頭與木頭之間的縫隙用野麻混合泥土填塞,為了儘可能的防潮,地板下面是架空的。下面用石頭作為柱基。
材料和人力都不缺,木料也不經過燻蒸或者剝皮,簡單的去除枝葉就被用做建築材料。因此修建房屋的工作進展得很快。到十二月二十八日,營寨內三十八座木屋拔地而起,其中八座是倉庫和辦公室,其餘的作為宿舍。
從展廳展示的全景模型可以看出,真實的營寨遠比複製品來得擁擠。木屋是按照六棟為一個單元呈組團式狀排布,木屋的開門全部朝向組團內部,組團本身也有門戶。即使敵人突入營寨,也無法衝入組團內部。
營寨內按照史料的描述,復原了其中的一個組團的全部建築。這些房屋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建造的,每間房屋長20米,寬3米,淨空高3米。每間房的標準容納人數是三十人。這也是每個農墾小隊的標準人數。
今天的人,大約無法想象一間屋子裡住上三十個人是如何入睡的,平日裡又是怎樣生活相處的。但是二百年前的移民,有一張舒適的床可以睡覺已經很滿足了。
雙人床靠著一面的牆壁佈置,另一面是移民們的儲物櫃。床上鋪著草蓆和羊毛薄毯。枕頭是藤編成的。床頭櫃裡放著公發的內衣,每年兩套。儲物櫃裡放著他們的工作服和為數稀少的個人財物――因此是上鎖的。牆壁上整齊的掛著他們的斗笠和毛巾,木板架放著茶缸和牙具,吃飯用得飯盒。這些全部都用黑漆寫著每個人的名字,每天擦洗乾淨,擺放的整整齊齊。
每一棟房屋的入口處,都有武器架和彈藥箱。軍事化的管理意味著農墾本身就是一支武裝。被編入基幹武裝中隊的人都配有火槍,普通移民,不論男女只要16~60之間的年齡,都配發有長矛和砍刀。閒暇之餘,他們會在空地上操練武藝。
看到這些武器的時候,才能意識到他們身處的環境的危險。我們無法推測,二百年前的每個夜晚,移民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入睡的,但是毫無疑問,即使在睡夢中他們也保持著警惕。
【推薦下,野果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按照模型,上寨裡有八座作為倉庫和辦公室的建築物。不過現在只能看到其中的三座:聯隊司令部、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