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艾殺蓬蒿來此土,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吹牛者,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下內容節選自《一次改變臺灣的拓殖:農墾高雄聯隊開拓史》第四章《荒原》
開封書局出版,1831年版
這是個典型的亞熱帶溼地,被火焰焚燒過的林莽只用了幾天便又恢復了些許綠色。然而這裡再也不會恢復本來的樣子。被焚燒過的土地修建起了簡陋的城寨,平整過的土地正建立起第一個種植園。
這一片屯墾居民開拓出來的土地猶如綠色亞熱帶植物叢林之海中的一個小小島嶼,四周是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秋季的到來使得色彩變得斑駁而美麗。
然而這美景並不能令居民們愉悅。風吹過叢林時的林濤肯定一直在他們耳畔低語:你現在得靠自己了,你現在已經與世隔絕,你的處境非常危險。
今天,很難想象第一批來到這裡的移民,穿著工作服和草鞋,沿著剛剛開闢出來的小路前往工地,也很難想象當他們站在塔樓上,眺望著一直延伸到天邊的綠色海洋時的心境如何;恐怕也難以理解他們當時是為何背井離鄉,來到這裡。
農墾臺灣旅團第一聯隊鳥松屯墾區。這就是他們所在地方的正式名稱。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裡叫做鳥松,也沒人知道為什麼旁邊的湖泊叫做大貝湖,另一個稍遠也小一些的湖叫做小貝湖。這些名稱從一開始便出現在第一聯隊的文書上。
鳥松屯墾區是個地地道道的孤島,1631年的12月,距離最近的營寨也有12公里之外,彼此之間只有一條勉強可以通行的小路相連線。猶如一條細細的血管,為這裡輸送著賴以生存的養料。
正是這條小路,帶給了移民們無窮的希望,也是這條小路,使得他們相信,那個無所不能,把他們帶到此地的元老院會永遠佑庇他們,帶領他們在這裡建立起新的家園。
現在,家園正在慢慢的成型。每個人都得為自己建造一個比帳篷更靠得住的住所。屯墾點隨著樹木被砍倒,製作成木板和建材的過程而漸漸成型。這是他們的新家。他們並沒有想過有朝一日這裡會成為一個大城市,現在只是一些因為飢餓而背井離鄉的可憐人,為了生存,來到了這個蠻荒之地,用雙手來討生活。除此之外,並無他想。
就在這小小的屯墾點上興建起了城市,如今這裡除了地名:鳥松區和大小貝湖之外,屯墾點痕跡已經是蕩然無存。
大貝湖依舊存在,比起二百年前,大貝湖的輪廓和麵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河水依舊清澈,水質清新。湖畔已經成為一個大型的生態溼地公園,有九曲橋,有亭子,有茶室和咖啡館,還有水源地保護的警示牌。
漫步湖畔,遊客們也許會想象一兩個農家少女踏著如茵的草地,提著鐵皮水桶來到湖邊汲水。她們邊將水桶浸入湖中,邊輕聲細語的交談著,兩條大辮子上還束著蝴蝶結。
自從五十年前那部以臺南-高雄開發為背景的著名影片《大貝春曉》上映以來,人們對這段往事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幻想。儘管事實與他們的想象很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至少在屯墾的初期,屯墾點上並沒有什麼少女,少量的女性也不會在她們的頭髮上花費功夫。根據農墾兵團的相關檔桉記載,婦女們流行剪成短髮,即便於勞動,也便於保持個人衛生。
今天,公園裡的形形色色的商店挖空心思的從這裡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裡榨取出利潤。一家旅遊紀念品商店門前,矗立著一組劣質的蠟像,據說表現的是“開拓者一家”。且不說著蠟像的長相驚悚,他們的穿著也過於考究了,那些根據電影裡戲服彷製出來的劣質服裝紀念品你是絕對不會願意帶回家去的。但是遊客們大約還是會被公園廣州周圍形形色色的商店和攤位弄花了眼,買下一堆似是而非的“紀念品”。
關山躍和李東田的石像矗立在廣場的中央,這是1731年為了紀念開拓100週年而凋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