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手墨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頁,三國之並虎,執手墨羽,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劉虞軍路過土亙之時,完全沒有任何防備之舉,只見公孫瓚大軍瞬間殺出,劉虞軍頓時被殺得大亂,難以阻擋。
公孫瓚更是親自領著四千鐵騎衝殺向劉虞本陣,驅馬持矛在前,一人之力便殺傷劉虞軍數十人,劉虞軍皆懼公孫瓚之武勇,紛紛奔走,不敢相抗。
劉虞軍瞬間大敗潰散,劉虞本人見兵勢難回,只好奔走逃命,向居庸城而去。
公孫瓚豈能放過劉虞,縱虎歸山,立即引勝軍追擊,將居庸城包圍猛攻。
猛攻三日,眼看著居庸城就要被公孫瓚攻破,劉虞立於城頭,心中不禁後悔沒有聽入從事程緒的話,這公孫瓚非急戰可敗,都怪他未準備充足,太過著急才引此敗亡。
此時劉虞自知自己已是無路可逃,料想公孫瓚必不會放過自己,與其被公孫瓚俘虜折磨羞辱,不如一死明節。
劉虞見兵敗如山,城潰在即,立即抽出佩劍,引頸自刎於城頭。
不久,公孫瓚就攻破了居庸城,士卒將劉虞屍體帶至公孫瓚面前,公孫瓚一見劉虞屍體,心中尚是不解氣憤,令人將劉虞首級割下,裝於盒中,送至渤海袁紹處。
公孫瓚想用劉虞人頭來羞辱袁紹,表達自己不可戰勝之威勢,可就在劉虞首級送至袁紹處之前,劉虞的故將尾敦截殺半路,將劉虞首級帶走安葬。
說來這尾敦乃胡族烏丸人,如今在上谷烏丸眾鮮於輔手下做事,這上谷烏丸眾素來受到劉虞招攬親善,對劉虞很有敬重情義。
當鮮於輔聽聞劉虞兵敗而被公孫瓚斬首,頓時在上谷起兵,分兵兩路,與自己弟弟鮮於銀共同攻伐向公孫瓚軍。
而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不僅是烏丸人對於公孫瓚殺了劉虞不滿,許多漢家兒郎亦是因此起兵聲討公孫瓚,欲為劉虞報仇雪恨。
其中最大的勢力就是劉虞的舊部殘眾,劉虞舊部閻柔乃幽州烏桓將軍,其立即召集劉虞舊部齊周、魏攸和趙該等人,共同起兵反抗公孫瓚。
閻柔帶著劉虞的舊部,與公孫瓚部將鄒丹,大戰於潞河之北。
所謂哀兵必勝,此戰閻柔所領大軍眾志成城,斬殺鄒丹士卒四千餘人。
然而此戰也徹底激怒了公孫瓚,公孫瓚立即帶著主力大軍前來清剿劉虞殘部,於路縣擊破閻柔正軍大部,迫使閻柔引軍退至薊城。
為了以絕後患,徹底整合幽州,公孫瓚繼續追擊,圍攻薊城不退。
眼看著薊城危在旦夕,城中的劉虞之子劉和趁夜出城,前往右北平的烏丸眾處,向右北平烏丸首領烏延求援,希望烏延能夠襲擊公孫瓚後軍,以解薊城之圍。
烏延見劉和前來求援,非但沒有同意出手援助,反而將劉和斬首送至公孫瓚面前,隨軍與公孫瓚共討薊城。
原來烏延的右北平烏丸眾,因為距離薊城較遠,不被劉虞重視,烏延曾也想要參手上谷市場之中,卻被劉虞拒絕。對此烏延一直記恨在心,認為劉虞輕視自己,故而今日斬了劉和,以此為投名狀,向公孫瓚謀求合作。
如此,烏延不但解了心頭被劉虞輕視之恨,還能藉此與公孫瓚共同進軍薊城、漁陽一帶,劫掠這幽州最富庶的幾座大城,可謂一舉兩得。
公孫瓚得烏延送來的劉和人頭,頓時大喜,立即讓烏延引軍與自己共討薊城,只要薊城城破,可讓烏延獲得薊城三成繳獲。
對於公孫瓚授予的承諾,烏延頓時大喜,欣然引兵一齊攻打薊城。
一時間薊城外,兵馬浩蕩不見盡頭,薊城也是岌岌可危,眼看著就要被公孫瓚與烏延聯合攻破。
此時,薊城內,一片焦急恐慌的情緒在城內蔓延。
作為薊城的暫時領導者,閻柔豈能不知此時形勢的危機,立即召集魏攸和趙該前來議事廳,商討對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