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六章 乾綱獨斷,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葉升與徐、常的分歧,其實就是兩代人意識形態的碰撞。一方注重感情,另一方側重實際,根子都是為國家,但做法卻截然不同。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徐、常二人這招壯士斷腕,等待補充完畢,再行征伐,似乎是最為划算的選擇。

可向來護短的朱雄英,這次卻一反常態,直接站在了與之毫無關係的葉升一邊。走到巨型沙盤前的朱雄英,正告諸文武:軍人要有感情,要有骨氣。

祖宗篳路藍縷,宵衣旰食開創的道統,是絕對不能用在利益上的。不管敵軍有多少,不管準備有多麼不充分,這仗都必須打。

劉家的漢室能夠做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明王朝,同樣能做到。就算敦煌一線只剩下一個人,兩陝的軍隊也必須去救。

“仲璟,說說你的意見!”

被太孫點名的劉璟,拿起沙盤前的木棍,直至敦煌一帶,將昨日奏聞之事,又詳細的複述一遍。

其一,嘉峪關以西諸部族,皆是重利輕義之輩,他們跟大明不是一條心,跟東察哈臺二部就是全心全意嗎?

之所以參與進來,無非是想著趁火打劫而已。他們自己心裡也該清楚,一旦東察哈臺汗國聯軍被擊敗,大明首先要問罪的就是他們。

是以,應趁他們的利益之心,派遣使者,向其等明言:反陣倒戈,牽制東察哈臺聯軍者,朝廷過往不究,戰後也會給予嘉獎。助紂為虐,頑固不化者,按律嚴懲不怠,滅族亦無不可。

當然,劉璟不指著他們能被三言兩語便恫嚇住,只是希望挑起他們利己的小心思-善求自保。只要在作戰中,他們能裹足不前,或退縮怯戰,那就是一大勝利。

其二,東察哈臺聯軍,是蒙古部軍,善長無後勤作戰,他們的騎兵,渴了喝馬奶,餓了吃肉乾,可以實現短期無限制奔襲,只要馬力足夠,他們可以轉進到任意地方。

可這攜帶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估計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敦煌一帶的明軍如此難啃,可以與他們耗到今天。物資告罄,自然是要補充的,而補充的渠道,只有兩條。

要麼不遠千里,從國內轉運,抵達前線者十不存三;要麼就地籌集,與諸部爭糧。眼下正值青黃不接之時,糧食正是短缺的時候,誰家也沒有餘糧。

爭糧,就是爭命!東察哈臺聯軍,與這些部落必然會起爭端,他們的貌合神離,將會更加明顯。有了分歧,那他們之間的協作,也就不足為慮,與五國伐秦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三,自洪武二十一年,太孫兼理兩陝軍務以來,軍餉、糧食都是十足發放,惠及每一個軍戶。各部將士也都能在軍中安心操練,軍心士氣得到了保證。

例如,洪武二十三年的北伐,賀蘭山之戰,兩陝軍隊的表現就可圈可點,劉璟以為軍心可用,戰力有靠,打這一仗還是綽綽有餘的。

當然,兩陝的守備任務同樣重要,亦從關中的軍戶及民間,火速招募十萬青壯。突擊訓練,臨陣磨槍,隨即拉到戰場上,一仗下來,活著的,也就是軍人一個了。

“仲璟知我心矣!孤有三句話,諸位無比謹記:勇者不懼,智者不惑,仁者不憂。”

“孤不管兀納失裡和沙米查干的肚子裡到底是什麼狗雜碎,孤都要把他們揍死。”

說到這朱雄英接過劉璟手中的木棍,開始向諸將闡述他的作戰計劃。其一,以魏國公-徐允恭、鄭國公常茂為主將,領兵五萬自嘉峪關而出,掃蕩重兵防禦阿丹、卜隆吉一線,寸土必爭。

其二,由朱雄英自領三萬精騎,過境不過城,沿大通河一路西進,穿哈拉湖,沿烏蘭達板山直撲安定,進而揮兵向北,解敦煌、龍勒山之圍。

其三,待火炮、糧秣、兵力募集足量後,由長興候耿炳文統領,大軍盡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貞觀榮耀

陳叔摯

特工王妃:冷傲王爺腹黑妻

尛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