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四章 老黃牛!,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水工工程,利國利民是好事,國庫充盈,又無戰事。胡靖只要到武英殿叩闕,說明一下,完全不用擔心被駁回。
而他在奉天殿說出來,想來必定是有不同意見。
胡靖回了個是,進而奏請,宋禮之請是可行之策。但他卻瞄向了疏浚京杭運河。
河道的淤泥,是累年增加的,可不是說一次就保萬年。洪武朝時,為了保證北方軍需的補給,朝廷採用水陸兩運的方式。
先帝覺得費時費力,且不便民,遂下令疏浚京杭運河。可那時朝廷的財帛有限,疏浚都是分段的,哪邊堵塞疏通哪裡。
河道的盲段,或費用過高的地方一概跳過。這樣一來,效果時難達意,很多河段一年便又堵了。
永誠以來,水利工程的政略,也是蕭規曹隨,遵循舊制處理。錢是沒少花,但效果卻差強人意。
胡靖以為,與其累年花費,莫不如一步到位,一次把錢花足了,徹底清理一遍,同時也不必累年徵發勞力。
朱雄英點了點頭,沉聲道:“長痛不如短痛,一時痛好過一世痛。不愧是我永誠朝第一位狀元,務實求真,甚稱朕意。”
“所謂好事成雙,朕卻以為好事成眾是為最好。諸卿還有何良言,儘管上奏,只要於國有益,朕無有不準。”
朱雄英的態度很明確,他就是要做頭老黃牛。為大明做,為子孫做,為天下黎庶做。他不要做唐玄宗,亦不想好大喜功,只求平穩治國。
當然,群臣進良言,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諫言越是於國有利,賞賜也上不封頂。所以,功名富貴,盡在諸臣的筆下。
這不,見皇帝重重賞了胡靖,諸臣工紛紛上書言事。靠在龍椅上,朱雄英聽著太子一封封的讀著。
奏曰:臣戶部給事中-熊文成,奏請制定支運法,即百姓按指定就近糧倉納租,由軍伍負責支運。納者不必供當年軍支,支者不必出當年之民納。通數年結算,以期不失常額。
臣南城兵馬司-指揮使同知馬旺奏:城門外燈山起火,有倉猝不及避而死者甚多,請調撥本部兵馬修繕民房事。
臣監察御史-吳文奏請:御史分行天下,詢察吏治得失及民間疾苦事。
臣兵部尚書劉慎奏請:山西、山東、大同、陝西、甘肅、遼東等地軍士操練屯種怠惰不力,請遣官督撫軍屯事。
臣禮部尚書陳迪奏請:重新戡定諸國覲見禮遇事。涉及藩國:占城、爪哇、舊港、暹羅、滿剌加、啞魯、蘇門答臘、那孤兒、黎代、喃渤裡、錫蘭、小葛蘭等十九個國家。
恩?“今天的沒了?”
朱文聖遲疑了一下,繼而言道:“黔國公-沐春,上奏請設立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專司東宮戍衛。”
沐春在奏本中認為:朱文聖業以成年且馬上便要大婚,有一支合適的親軍,拱衛東宮的威嚴,是很必要的。
設立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置指揮使五員,指揮同知十員,指揮僉事十二員,衛鎮撫十員,經歷司經歷五員,千戶所正千戶二十五員,副千戶五十員,所鎮撫五十員,百戶二百五十員。
而朱文聖之所以遲疑,便是因為涉及軍權,擔心招來非議。
他與皇帝畢竟不同。皇帝當太孫沒幾年,仁宗便走了,而先帝年事已高,精力不濟,洪武二十八年後,已經是以太孫之尊,行國君之實了。
如今,皇帝正值壯年,他就這麼急吼吼的要分兵權,豈不是大大的不孝。要不是上書的是他的親孃舅,朱文聖都會以為是在成心害他。
瞧了一眼太子,朱雄英澹澹道:“這本設立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的奏本,是朕讓你舅舅上的。”
西征、北伐又淬鍊了一批飽戰之士,太子日漸年長,需要挑的膽子越來越重,手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