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三章 虛名與實利!,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倫府鬧鬼,不過是個小插曲,無非是給朱允熥一個樂子。一個月後,朱雄英、徐允恭親率十五萬大軍,自永昌出發,經過青松、鎮番、出六壩堡,一路向北而去。
有皇帝陛下親自統兵,明軍將士士氣更灼,披堅執銳,蹈鋒飲血,大小戰鬥七十一場。與藍玉會兵後,兵鋒直指斡難河,一場會戰,生擒布里牙特·額色庫和脫歡。
沒能抓到阿魯臺是有遺憾,但朱雄英也知道人力終有不怠之時,是以舉行了盛大的閱兵禮,刻石記功後,全師而還。
奉天殿
帝王者,封狼居胥,自始皇帝以來,還沒有過。是以,回朝之後,臣工們紛紛上書,請皇帝至泰山,行封禪大典,向天地報功。
封禪泰山,這是所有皇帝的夢想。自從秦始皇封禪泰山後,很多皇帝都躍躍欲試。而真正去泰山封禪的皇帝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到泰山上封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封禪泰山需要滿足四個條件,功至、德洽、符瑞、受命。
《史記·封禪書》裡就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朱雄英生而居嫡且長,是按照國家法度順位繼承的。登基之後,勵精圖治,改良科舉、規制吏治、植農桑、惠商賈、開海運,十年蓄養天下,永誠一朝要比洪武朝國力更勝一步。
自永誠元年起,明軍北伐、西征、東越四島,南撫海境,開疆拓土甚大,比之唐高宗時期不逞多讓。作為帝王,朱雄英用十六年時間,完成了許多帝王一生都做不到的功業。
國家吏治清明,歲稔年豐,四地頻法祥瑞。如今的大明朝,用一首詩形容再合適不過:風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採華曲,盡是泰階平。
就在諸臣一臉希翼的等著皇帝下達封禪聖旨時,左都御史-楊士奇,很不識趣的站了出來,斬釘截鐵的表示反對。而與他一個鼻孔出氣的通政使-景清,也同樣表示反對。
倒不是說,他倆覺得皇帝的功業不夠,反對的理由也只有一個-勞民傷財。朝廷剛剛結束西征、北伐,雖然時間只有兩年多,開拓疆土的速度絕無僅有,但消耗的錢糧卻是不少。
戰爭就好比無底洞,花費錢糧無疑是天文數字,而封禪的花費,也未必比戰爭的花費少到哪裡去。大明是有錢,可這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為了個虛名,就要拿百姓的血汗去揮霍麼?
而且,封禪的帝王,就都是明君嗎?那個宋真宗,是不是有點水分?與這樣的帝王並列,臉上真的有光嗎?
二臣認為,有作為的帝王,也不都圖這個,聖明如漢文帝,千古賢君的典範,他爭這個虛名了麼?雄武如太祖皇帝,驅除韃虜,光復中華,恢復漢人衣冠,他圖這個虛銜了嗎?
這......,臣工們被他倆這麼一鬧,弄得面面相覷。明明就是花點錢的事,而且還是一朝盛世佳話。可在這倆人嘴裡,卻成了對百姓敲骨吸髓了,這還不荒唐?
可瞧著陛下面無表情,大夥都在心裡揣測,聖上功勳赫赫,如今正在興頭上,被這倆頭倔驢潑了一盆冷水,那轉眼可就是沖天的大火。
甩了一下袖子,朱雄英從御階上走了下來。右手掐腰,沉聲道:“封禪,帝王之盛世!歷代帝王者無不看重,卻是一項殊榮。”
朱雄英也是人,也是肉體凡胎,漢文帝那樣的胸懷,他是比不了的。他也願意聽好聽的,封禪是對一位帝王的肯定,寫進史書也是一樁美談。
可虛榮心歸虛榮心,自己有幾斤幾兩,吃多少飯,朱雄英還是知道的。所以,先帝在臨終之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