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八章 司馬昭之心,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商惠的愚蠢的確讓人憤怒,可殺了他,太便宜了!
朱雄英想了個法子,即能出氣,又能懲治於他,待事畢後,發到泉州船廠做苦役,讓他也知道知道老百姓的那點養命錢究竟是什麼掙的。
至於奉化府衙的官差,一律削去良籍,自謀生路。他們不是能耐嗎?不是能擺譜嗎?那就繼續好了。奉化縣令則由楊榮臨時署理,待朝廷重新派員後,再行跟上。
而鈴木武清,鈴木武芸兄妹,這對倭人兄妹及淪為囚徒的商惠,則跟著御駕轉道寧波。在路上,朱雄英特意親自詢問二人,才得知倭國的鬼蜮伎倆。
中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土地廣袤,乃天下之中心。倭國蠻荒之地,蠻夷小國,甚慕中原。自漢朝之起便勤堪中原,欲被光武帝賜為倭奴國。
後來,遣隋使、遣唐使等來往,也給倭國帶回了大量的典籍、工藝,讓倭國得意從矇昧無知的蠻荒之國,蛻變成如今的日本。
“可隨著日本。”,瞧大明皇帝眉頭一挑,鈴木武清趕緊改口:“倭國,倭國國力的提升,權力核心,出現了一種奇怪的論調。”
倭國的一些掌握話語權的人認為,倭國土地貧瘠,多震多海難,難以生存。若想國家順序傳承,血脈不止為天災所斷,勢必要尋求新的立錐之地。
可土地那裡是說佔就佔的,那是要流血的,而當時的唐帝國軍威震四方,他們不敢冒然得罪大唐,遂於勾結百濟餘孽,企圖佔領遼東半島,進而窺視中原。
可白江口一戰,唐將劉仁軌四戰四捷,水路連勝,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那一戰後,倭國對白江口一戰做了這樣的總結:倭國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不僅戰船簡陋,兵將甲胃質量又不好,又不通曉中原兵書戰策,遂含恨東海。
但倭國上下,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他們要生存,要發展,就得痛並思痛,臥薪嚐膽。
此後數百年,倭國不斷向中原派遣使臣,向中原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幾乎就是個“具體而微”的翻版大唐。......
至元朝末期,元主昏聵,神州動亂,各地異軍蜂擁而起之際。一些在國中地位底下的武士團體,瞧準了時間,開始襲擾中原沿海,燒殺搶掠,獲取了大量的財貨。
倭國貧瘠,國小民窮,一個漁民打三年的魚,收入也不抵在大明搶一把!所以,倭寇的數量,在很短的時間內,急速攀升,大股的倭寇甚至過了地方守備的軍隊。
收入的可觀,日漸強大的武裝,讓幕府感到了不安,他們不想重蹈鎌倉政權的覆轍,被農民和武士們推翻。
南北一統,權勢超過祖父尊氏和父親義詮的足利義滿,在細川和斯波兩派軍武家族的支援下,派遣武士及軍隊,開始滲透到他們當中。
武士是分等級的,貴族武士擁有超然的地位,控制他們,也只是時間問題。
在大明眼中,倭國明著頻頻來使,懇求於大明通商;而暗地裡放縱倭寇侵擾沿海,且斬殺明廷使者,乃背信棄義之國,不可交之。
而明廷的這種態度,也正是倭國所希望的。與大明通商,哪兒有搶來的划算。而他們又不想與大明徹底翻臉,所以只肯在表面下功夫。
但要積蓄國力,光靠搶肯定是不夠的。明廷又施行禁海令,寸板不得下海,就是花錢買都買不到。
於是,他們把目光瞄向了被禁海令逼得走投無路的沿海逃民,透過與他們的交易,獲取所需。
而在與沿海的逃民交易的過程中,足利幕府卻衍生出了另一個想法。那就是利用流民歸戶,獲取大明戶籍,潛入到大明腹地,一邊輔助販私,一邊建立自己的勢力。
尤其第二種,他們或入商賈,或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