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七章 面紅耳赤,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歷朝歷代,戶部的官都不好當,管錢的嘛,誰都認為他們是捂著別人的錢袋子,幹著狗拿耗子的事。可他們哪裡懂得戶部的難處,這成家好似針挑土,敗家卻是水推沙,錢不是要就有的。
但光靠傳統的方式收取稅賦,偶爾搞搞貿易,靠著精打細算過日子,也未必能讓朝廷富裕起來。鐵鉉以為,皇上所說的開源節流,重點還是在開源上。
自漢代通西域以來,西域諸國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商人,不斷沿著絲路東來,中國商人亦不斷沿著這條古道西去。隋統一全國後,重視經營對外貿易,極力招來外國商賈。
唐以後,更加重視對西域諸國的往來貿易,使對外貿易納入正軌。中原商人輸出大量絲織品、珠寶、金銀、銅器、鐵器等,外國商人也經常來天朝經營,許多西域“商胡“深入內地,甚至窮鄉僻壤也有他們的足跡。出現了西域“商胡”絡繹東來,內地商人絡繹西去,絲綢古道上一直是熙來攘往的熱鬧景象。
以武周時期為例子,因鼓勵商業、外貿帶動的水上運輸盛況:且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詣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鉅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
海外通道,以廣州、揚州、明州為港口,與東南諸國開戰貿易,最遠的從經錫蘭入波斯灣;或沿阿拉伯海岸到達紅海。
到了宋朝,由於國內生產發展,航海技術進步,海上交通發達,對外貿易特別是海上貿易在前代的基礎上更加發展,乘駕巨大的海舶,航行的路線遠達海外,而外國商人來此天朝。
元代國外交通更加繁盛,海上的國外交通發達。那時的主要貿易港共有七處:溫州、廣州、杭州、泉州、慶元、上海、敢浦。海外交通的物件,西到西歐,南到南洋,東到倭國,範圍很廣。
陸路交通的範圍也廣達整個蒙古帝國。例如,元初,馬可波羅從他的故鄉東來,就是走的陸路,他的來往路線也就是當時的商道。總而言之,歷朝國富民強的,都不是隻靠種地種出來。
而宋代的對外貿易制度,也足以讓後人借鑑:宋代的對外貿易完全由國家壟斷,所有進出口貿易都由政府設專官管制,輸入的商品除政府直接徵收一部分外,其餘則由政府統購統銷。
即首先由政府全部收買,除將其中的某些商品完全或部分留用外,其餘則由政府增價公開出售,成為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外貿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政府對之極為重視,採取種種措施,力圖拓展貿易。也正是因為宋代外貿制度的優良,元朝立國之後,也大體沿用了其制度。.......
鐵鉉這話,讓大夥覺察起味了,他這扯了半天,把問題扯向禁海令了。好嘛,這鐵鼎石果然是膽大包天,仗著是陛下的股肱之臣,連先帝定下的鐵律敢招呼了。
為了取悅於上,鼓動皇上擅改祖制,這不是反了嗎?
於是,就有一批以先帝事事為大的官員,站了出來指責於他。
“鐵閣老,你鼓動陛下罷禁海令,就是陷皇上於不孝!”
“皇上,孝子三年不改父志,若聽鐵鉉之言,傳到諸王耳中,也是要惹麻煩的。”
“鐵鼎石,你知道為了實現禁海令,朝廷這些年付出了多少,沿海百姓又付出了多少,豈能由你一言而廢。”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鐵鉉這閣老才當多久,王純卅、沉紘等人在京供職多年,為了實現“寸板不許下海”,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死的人也太多了。
......,洪武三年,朝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先帝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
洪武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