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四章 改良科舉,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杜景賢三人,皆不愧是大儒,與那些整天把八股掛在嘴邊,絮絮叨叨,不說人話的傢伙相比,三位老先生文浩博淵,深聲鏗蔚,的確令人欽佩。

朱雄英也是痛快,當即命杜景賢為新科主考正官,文原吉、王饌為副主考。恩科所需一切,由禮部負責,禮部尚書陳迪,就是他們的大管家了。

有了考官,朱雄英又不得不說了說,他對科舉的看法:“朝廷取士,即是施恩於仕林,更是為了國家選材。”

“可這八股取士,朕並不看好。就說衙門口貼的告示,被八股文這麼一搞,別說百姓了,朕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說什麼。”

所謂的八股,一般都要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而且還要用,孔子、孟子的口吻,弄那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總而言之,就是鑽研過去的學問,把精神頭都磨到裡面,在八股的牢籠中團團轉。

是,朱雄英承認聖人先賢的話,對規範人的道德、行為,絕對是有幫助的。可這一味的鑽研八股,就算不把人鑽研癔症了,對於治理國家,安理百姓,又有什麼益處。

這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都向前看,整天的傷春悲秋,看三國掉眼淚,那這日子還過不過了!

“要是士子們在家鑽研,學魏晉隱士,朕這個君父也管不著。”

“可入朝為官,代朝廷治理一方,不行!”

“翰林院不缺筆桿子,朝廷也沒那麼多俸祿養閒人!”

對八股,朱雄英毫不掩飾他的厭惡,自南宋拔出初成雛形後,多少青年才俊的大好青春,都套在那裡面。洪武三年,先帝重定科舉法,改為應試文彷宋“經義”。

這二十多年來,朝廷取的進士,十個裡,能挑出一兩個能用的就不錯了,其他都是躺在兩篇文章上混日子的,還美其名曰“代聖賢立言”。

“聖賢們都死了那麼多年了,得點清淨容易嗎?每天被他們嘮叨,拿來當箭,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我們朱家是要飯出身,不能那些貴族老爺家的皇帝一樣,只想著自己的事,就把天下英才都套到這四六駢文裡。”

新皇這話,讓杜景賢三人眼前一亮,心中不由念道:新皇帝果然是好氣魄!

先帝定八股為本朝取士之法,就是希望將天下士子都套在八股的牢籠中。讀書人消停了,百姓也就老實了,大明朝自然就萬萬年。

其實,明眼人都明白,先帝這麼做是想給子孫多留一部分保障,怕後世之君不爭氣,丟了江山。

可年輕的新帝顯然不以為意,他是抱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態度。這股強烈的自信心,來自與他多年的征戰,所取得的驕人戰績。

是的,三老先生都沒想錯,朱雄英就是這麼想。套文人有什麼,劉項原來還不讀書呢。朱家起身布衣,更要明白百姓的疾苦。要是有一天後世子孫不肖,禍國殃民,成了司馬衷,那就趁早給好人到地方,別耽誤了國家。

若到了大明天命終結之日,朱雄英也希望,他立下的這些惠及士子、百姓的規矩,能福澤朱家的子孫,不使他們跟福王一般,成了一道菜。

“朕需要的都是經世致用之才,明法科、明經科、醫舉科統統都要,不能只搞一個進士科,一家獨大。”

撫了撫鬍子,杜景賢笑道:“皇上的良苦用心,老臣們都知道。其實,大明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

洪武元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透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貞觀榮耀

陳叔摯

特工王妃:冷傲王爺腹黑妻

尛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