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筆丹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九章 出家人不打誑語;成唯識論,法海穿越唐三藏,紙筆丹青,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矧乎人倫有識,寧不緣慶而成慶?方冀真經傳佈,並日月而無窮;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也歟!”
一篇聖教序送到了洪福寺寺中。
這是《大唐三藏聖教序》乃大唐天子為賀三藏法師成功取經歸來所作,書法大師褚遂良執筆,一經送來洪福寺,寺中住持便喚來了寺中工書第一沙門僧懷仁,讓他親自出手凋刻碑文。
對此,三藏法師表示支援。
還特意遣大聖尋來一塊上好的碑石,形成之後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
只是懷仁觀褚遂良筆跡許久,卻遲遲未曾動工。
後有人詢問緣由,他說褚相公的字雖精妙,但....
但什麼?
但小僧更希望能用書聖王右軍的字凋刻。
皇帝聽了,便調集宮中所有王羲之的書跡給他送過去,讓他好好研究...並且還專門派出了一隊人馬,在民間收集遺墨。
不過此法畢竟有侷限,為了以防萬一,懷仁已經還準備了一份備桉,若是集字不成,便還是用褚遂良的字凋刻碑文就是。
當然,這話他沒敢說出去。
李世民當日沒能再出宮,是派了三兒子吳王李恪、與四兒子魏王李泰,一同來請三藏法師往慈恩寺去。
說來也是有趣,這兩位都也是李世民心中曾經的太子人選。
吳王李恪,因為他母妃乃是隋煬帝之女,因而是庶出的皇子...在幾個嫡出的兄弟都健在的情況下,想要奪得太子之位,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魏王李泰...當年也正是他跟前太子李承乾奪嫡,雙方鬧得水火不容,幾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才讓李世民一遭發狠,將他們兩個全都排除。
到最後,這太子之位反而落在了始終“不爭不搶”的晉王李治的頭上。
對於這個結果,李恪並沒有什麼不滿,畢竟這個位置本也不是他能夠輕易覬覦的。而李治的兩個嫡親兄長對此也沒什麼話說,一來是他們兩個之間雖然你死我活,但相對來說跟李治的關係就要平緩親近一些...再加上這大唐說了算的本也只有一個人。
事情已成了定局,即便是心有不甘,輕易也不敢妄動。
而且...也是他們的舅舅長孫無忌公開表示支援李治,才讓李世民真正下定決心。
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兩個人達成了共識,那麼朝堂裡面便幾乎不會有什麼反對的聲音...至於那些武將們,造反的已經死了一波了,剩下自然一個個都明哲保身,誰當皇帝無所謂...反正絕大多數武將的本事都在戰場上,這朝廷的事情也玩不明白。
而那些能玩明白的,自然不會自己出頭。
長孫皇后曾經對李世民說過:“雉奴仁懦,將來為君或有仁厚之舉,為善之政...可其年歲畢竟小了些,只怕羽翼不能豐滿。”
李世民自然知道長孫皇后的言外之意,無非就是擔心自己百年之後,李治會被長孫無忌這等權臣裹挾,
但不要緊,自己這個當爹的,自然會手把手的教好他如何當一個合格的皇帝。
都說天家無情,其實也不見得。
最起碼這會兒兩位皇子看到他們大哥這一副光頭僧人扮相,都霎然失態。
李恪稍剋制些,撇著頭讓自己自己的視線儘量能夠遠離大哥,但看他緊握著的雙拳,以及不斷抽搐著的嘴角,便知道...他已經很努力的在腦子裡不斷迴圈往復自己所經歷過的最悲傷的事情了。
而一旁早就跟大哥撕破臉皮的李泰,就毫無顧忌了,此刻指著在提著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