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筆丹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三十二章 小僧願往人間重修,做一凡間俗輩;黑蓮聖使的人選,法海穿越唐三藏,紙筆丹青,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說得佛祖真傳者,乃摩訶迦葉。
而法海雖然是第一次見這位尊者,但其實對他並不算陌生。
如果說中原禪宗的初祖是菩提達摩,那麼西天禪宗的初祖,無疑就是這位摩訶迦葉了。
“拈花一笑”之真意,難道不正是禪宗頓悟之精髓?
摩訶迦葉學通大小兩乘,當年在燃燈佛祖門下,而後拜入佛祖門下,修成羅漢.然自得佛祖心心傳法之後,摩訶迦葉見菩薩道與佛道,知而不證。
金蓮漸漸消散,但梵音依舊繞樑。
在佛光輝耀之下,法海身前的舍利子碎片,幾乎已經要凝聚成實質。
高坐在蓮臺之上的佛祖見狀,本想要順水推舟,助三藏一遭功成,證道成佛但才剛起手,卻不知道為何就放下了。
片刻之後,連通著二人的佛光隱去。
法海睜眼的第一件事,先向摩訶迦葉行佛禮,道一聲:“多謝尊者傳法。”
而後法海眉心射出金光,誘得舍利子遁入其靈臺神藏之中。
大雄寶殿中的僧人們看到這一幕,心中也是五味雜陳,要不然說輕易不要跟別人去比較呢?
就好比眼前這位唐三藏,對著成佛舍利,竟沒有絲毫激動之意,觀其神情毫無波瀾,就彷彿是收起了一顆路邊隨手撿起來的石子一樣。
至於這舍利子並沒有完全凝聚成功,在場眾僧絕不會懷疑唐三藏的能耐。能在靈山大雷音寺大雄寶殿之中有一個座位的,自然不是等閒之輩,即便是他們中間絕大部分也都並沒有能夠將舍利子凝聚出來,但眼力總是不差的。
這一顆舍利子,本就源自於唐三藏自身那一刻碎裂的舍利,如今藉助摩訶迦葉傳法,引動了佛光匯聚修復,到如今看似只差了這臨門一腳.
但聯想三藏之前的話,很難不讓人以為他是故意而為之。
寧為一凡僧,都不願意成佛。
尤其是與三藏法師傳法的摩訶迦葉,此刻他對於三藏法師的情況最是清楚不過,那舍利子是否能夠完全凝聚,他認為根本就在三藏的一念之間。
就跟自己一樣,只要想.隨時可以得一尊佛陀之位。
甚至於說,他作為西天禪宗初祖,成佛之後足以被稱為佛祖。就好比大日如來
“阿彌陀佛。”
摩訶迦葉向著三藏還了一禮,而後回頭看向了佛祖,道一聲:“佛祖,弟子久在靈山,脫離紅塵已久.適才與三藏交心,得其普渡蒼生之佛念.自覺行慚,故而懇請佛祖準允弟子下山,與凡間修行。”
“善!”
對於這位頗有慧根的弟子,佛祖還是非常喜歡的,只是他一向頗有主見,再加上佛祖尋常時候,也不會過多插手靈山弟子們的修行,往日也沒有多過問。
如今聽他與三藏對言幾句,才知.這廝竟然也是個“叛逆”的。
能成佛而不成佛
佛祖看向了菩薩,似乎在說:看,都是你起的壞頭,好端端的非要放棄正法明如來的佛祖之位,只肯做個觀音大士,慈航普渡.倒叫他們這些小輩有模有樣全都學了去。
觀音菩薩回視一笑。
這或許就是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吧。
其實在這大殿之中,諸佛與菩薩們之間,更多的還是修行小乘教法的也是當年西方教的兩位教主敕封下的果位。
至於實際上他們有沒有那個境界,除了少數幾個之外,其實大部分都是空有果位,虛佔其位。
而他們之所以能得到敕封,是兩位教主以大法力窺視未來,知道他們未來有一天能夠明悟佛之真意,才於未來之過去,提前讓他們歸位。
對此,佛祖與菩薩還是抱有一定懷疑的。
畢竟過去的事情,已經成了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