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咖啡的柯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九章 引渡學說,宋時從夢華錄開始,不喝咖啡的柯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這個時候的金魏英雖然心中有些不滿這宋國女子的舉止可也沒有說出來,畢竟自己身處他國。
不過他還是能夠看得出,那位素未謀面的宋國狀元郎楊秉在百姓心中很受推崇。
有一位青衣士子站出來說道:“當初便是在此處,楊師的講學仍舊曆歷在目!”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有許多士子堅定不移的相信著楊秉那一日所說的那番講學,自然私底下都是以老師相稱。
而遠在延州的楊秉也不知道,他的言論已經在汴京生根發芽了。
不過因為時間較短的緣故,他們之間倒是沒有因學說產生過分歧。
他們將這種學說叫做“楊學”,雖然沒有在汴京成為一大學派,可精心鑽研的人也不在少數。
那青衣士子又繼續說道:“楊師曾經說過一念發動處即是行,知與行本就是合一的,所以在知道君王錯處的時候,就會立刻站出來指出,因為他在遵循心裡的道!”
他口中的道自然不是玄學之中的道,而是指心中堅持的真理。
其餘人也是十分認同,有一名年輕士子說著:“文質可當盡得楊師真傳,我等遠遠不如也!”
青衣士子從外貌以觀年紀至多不過二十有餘,在聞得楊秉的講學後,只覺得如同佛家所說的開悟一樣。
經歷了晚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動盪,中古時代留下的世家門閥早已消亡殆盡,可他的出身卻不同一般,乃是文人世家“東來呂氏”。
呂氏出了一個名人,那便是說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呂蒙正。
雖然出自旁支,可是家族之中也從未缺少過教育,家中藏書萬卷且族中設有私塾,所希望子孫能讀書應舉,維持家世於不墜。
呂文質拱手說道:“我雖未能夠被楊師收入門牆,可是卻與其弟子何景兄互通書信,對於知行合一瞭解愈深!”
那身著儒衫的金魏英拱手問道:“不知何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
呂文質聽見有人提出疑問,絲毫沒有表露出不耐煩,也沒有流露出激動的神情。
而是表現的十分從容,回答道:“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便是當你看到一件善事,就會立刻去做那就是知,當見到有人有難,立刻施以援手那便是行。”
這學說不同於傳教,所以並不是強迫著或者懷以誘導性的讓你去信從。
金魏英又繼續提出了一些問題,呂文質都給予了應答。
這儒家向來講究法統,而楊秉所談的學說處處都未曾離開仁與理,所以自然許多人都會認為乃是至聖先師的言論從而有此感悟。
金魏英聽到這番言論不易於醍醐灌頂,所謂的致良知和心即理的言論,這不就是致聖人的要談嗎?
他心中有一種衝動,要將這種思想帶到那彷彿未曾開蒙的高麗國,也讓高麗計程車子明白何為“知行合一”之說。
如今的高麗依舊是漢唐儒學作為根底,以詞章之學為主,也是治國理家應以儒家的“五”(即仁、義、禮、智、信)來教化百姓,以儒家經典“六經”來作為國家制度的規範。
推行以儒治國,所以如這樣法統明瞭的學說是很容易被人所接受的,在金魏英的心中如此想的。
可是他不知曉的是,在他引入“楊學”進入高麗後,年輕士子和一些守舊派產生了學說的分歧。
到最後被當地的“大儒”刪減下淪為四不像的存在,以至於儒教產生了割離,內耗嚴重以至於儒風不振。
而如今的金魏英卻自然不知未來的發展如何,心中一心所想就是引渡學說。
士子之中如呂文質這樣的一心醉於學說,畢竟乃是少數,他們多是上京的趕考計程車子還是醉心於功名。
畢竟士而遊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