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咖啡的柯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三章 苛捐雜稅,宋時從夢華錄開始,不喝咖啡的柯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笑呵呵道:“要不羅老漢把女兒賣於我,這錢我便給你免了,你家的那二百八十方步水田的轉讓田契就不作數了!”

這二百八十方步水田也是一畝水田,不過在民間卻是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因為肥沃土地往往同是一畝,可能實際面積只有貧瘠的土地的幾分之一。

而這羅老漢家中的水田也不過是百姓口中說的錫地,所以說不上有多麼肥沃良田,而依照宋律之中並沒有明確的限制人口買賣,只要不是以暴力或者欺詐手段買賣良人都算不上觸犯宋律。

這一點身為讀書人熟讀宋律的他們自然也是明確這一點,那羅老漢啐了一口唾沫在地上道:“就算是我去山裡開墾新田,也不會到了賣女的地步!”

說著就毫不猶豫的邁著步子離開,張安樂抬頭看了一眼方才注意到眼前的商鋪乃是一家糧鋪,可是沒有想到會以此來盈利。

他忽的從腦海之中彈出了這麼一句“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句話出自漢書,大意說是富有的人擁有的土地寬廣,連成小路,貧窮的人連放下個錐子的地方都沒有。

自古以來土地兼併的現象一直出現,但是即使明知此乃弊端之一可也沒有一個妥善處置的法子,一向沉默的張安樂有些迫切的想要了解到為何底層的百姓會被逼迫的賣了自己的田地。

“老丈,你們為何要買賣了自家祖傳的水田?”

那羅老漢聽聞此言也是長嘆一聲:“這若是沒有苦衷,沒有難處我又怎麼會典賣了自己家的良田!”

“去年,我家中幼子生了一場大病,為了醫治他四處借錢,可如今誰家中會有多餘浮財願意外借,所以才無奈尋了這許重借了這印子錢!”

“可憐我那幼子還是沒有活下來,我們父女二人也沒了生活的憑證!”

這個時候的江志有些不解,問道:“如今朝廷實行畝稅一斗者,戶無常賦,視地以為賦,家中應當有浮財才是,若不是花費錢財玩樂又如何會到了以家中水田抵押錢財!”

大宋的農業稅是“以貧富為差”的“兩稅法”,根據居民有無田產,劃分戶別,有田才有稅,沒有田產,則不用繳稅。

無論產量多少,每畝田都收一斗的稅,每年家中都會盈餘不少,這些豐收的糧食都可以換作銅錢,若不是家中有資養的孩子科舉,有些餘財也是理所應當的。

那女子聽到這話也是立刻激動了些,說道:“可一些雜稅抽取了我們手中的餘財,每年不僅僅有徭役徵收還有一些雜稅,如何能夠供應的起弟弟的病!”

她所說的又如何不是普通百姓的心聲,這江志即使並沒有那些衙內那般不食煙火,可身為官宦家庭又如何能夠切身的體會到這些底層百姓的不易呢?

去山中開墾荒田又豈是那麼容易,如今瞧著他那身體恐怕開墾不出百餘方步地身子也就先一步累垮了,到那時候一介弱女子也沒有辦法只能賣身救父了,這世道就是如此的殘酷。

這自古以來百姓是最能夠忍受苦難的,如這般的世道也是承平之世可想而知那不得不造反的王朝末年會是何等的生活。

這番話說出來也讓江志和張安樂啞口無言,這雜稅各地都有擅自進行無名之斂,張安樂那時還年幼並不知道,可到了他知事的時候綏德縣也沒有了那苛捐雜稅。

張安樂的雖然沒有江志那般的性子活絡,可是心思卻是活絡的很立刻聯想到了更深的層次,田賦最大的問題不是輕重問題,而是徵收不公的問題。即良田與劣田徵收標準一樣,而且佔田越多逃稅越多,負擔越小,佔田少的人,土地貧瘠的地方負擔相對來說要大一些。

這些都是書中明確寫有的,在綏德學宮之中對於經義的看待是勝過詩賦的,甚至有一些極端的學子說起過詩詞歌賦不過是文人附庸風雅之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