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可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作品相關 陳摶傳,睡龍,可大可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陳摶(871~989年)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陳摶籍貫

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一說“普州崇龕(在今潼南縣境)人”(又有陝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諸說)。

據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則亳州真源縣似為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為“普州崇龕人。”奉詔主編《祥符圖經》又名《州縣圖經》分冊《普州圖經》中明確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或居亳為亳人,或居洛為洛人,或居華山為華人。”1王象之指出:“又《別傳》一編,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相傳蓋二百餘年矣,亦以先生為崇龕寨人。”2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或許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里,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廢縣為鎮,原崇龕縣“龍臺鎮”劃歸崇龕鎮管轄。兩鎮合一後,崇龕是兩個集居鎮,集居、聚居通稱“閭里”,簡稱“裡”。四川文史館遊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史料,應著重第一種說法更應確定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嶽縣境內的觀音寺。”(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安嶽縣城三華里處的雲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縣令陳觀為之重建的陳摶墓。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在全國獨有實物。墓後面岩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直徑1.6米大,後面巖上還刻有“圖南仙蹟”,“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寺內還塑有陳摶像。清人王之傑《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西鄉觀音寺有陳摶壩;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安嶽縣城有“希夷池”(現文體局內),等等,均為各個時期《安嶽縣誌》記錄在案。

陳摶生卒

陳摶生於唐末,根據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與魏泰所說“生唐末”大體吻合西蜀崇龕縣(今四川安嶽縣)龍臺驛靈山觀(今觀音寺)。著述《易龍圖序》署有“西蜀崇龕陳摶序》仙逝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陳摶生平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後晉至後周,娛情山水,凡二十餘年。自言曾遇孫君仿、麞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巖可以隱居。因入武當山,服氣辟穀,但日飲酒數杯。據北宋人文同稱,他於後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睡功“鎖鼻術”。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云:“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覺塵寰一夢中。”

大約在後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雲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據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反派:離未婚妻來退婚還剩7天

機甲神豪

我不想要做選擇

此生不安生

靈石是什麼?我對零食不感興趣

星海大廈的竹筍

四合院我傻柱妹夫

夜雨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