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二章 內政,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著李佑的割據政權撐過了兩年多。
遷都已經成了各級官員的共識。
荊州雖然挺好。
但是畢竟是偏安一隅,沒有進取之氣。
關鍵是沒有可靠的地形。
基本是無險可守。
要是待在荊州,不說別的,光守衛京師就得幾十萬。
就和北宋汴梁一樣。
禁軍幾十萬。
不過雖然如此。
遷都的事情還是沒有定論。
主要在於沒有啥地方可去。
譚州與荊州相似,不如不遷。
廣州雖好。
也有地形優勢,守住南嶺。
便可保證後方有事。
再加上準備開展海洋貿易。
親自坐鎮,可以更有效的控制。
但是它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不說距離中原關中,就是距離江南也是過於遙遠了。
哪怕採取八百里加急,這傳到廣州也得好幾天。
李佑內心還是傾向於升州的金陵城。
如果能攻下金陵。
和偽唐隔江對峙。
那麼堅持個幾十年不成問題。
這還是李佑不自信。
覺得對付李治和武則天夫妻檔不一定能成功。
感覺他們的能力與李世民差不多。
但這是李佑想多了,李治真的有那麼強的話,怎麼可能亡國呢?
不過金陵的攻略還是不能太著急。
上一次被李靖所威懾。
於是轉而南下。
攻下兩廣湖南江西一部分後,決定休整一段時間。
雖然在天命三年三月底就得知了李世民的死亡。
很多人建議李佑繼續東進。
不過李佑拒絕了。
長期的戰爭。
早就讓平民的生活不堪重負。
連續兩年在春天起兵。
對農業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荊州復州還好,處於統治核心,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其他經歷過兩軍反覆爭奪的地方上已經是少有人耕種了。
特別是襄州附近已經出現了大量破產的流民。
雖然李佑用其他地方調來的錢糧暫時賑濟了一些。
然而不處理經濟問題。
放任流民問題。
或者學宋朝搞一個“就糧禁軍”。
光靠窮兵黷武。
不停的搶,搶到最後,那不和黃巢張獻忠一個結局?
所以面對這樣的經濟困局。
李佑不得不召開百官進行了討論。
雖然唐羽薛萬徹黃風劉牢吳博等人在李世民手下做了多年官。
但是確實是沒有一點經濟能力。
基本的政策無非是加稅和節流。
加稅是萬萬不能的,說白了,李佑的基本盤就是這群分了地的底層民眾和將士。
而且這是解決問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
那不是就是崇禎了嗎?
飲鴆止渴。
節流更不可能。
比如唐羽說的削減軍餉。
也被李佑否決了。
這不可能。
本來就已經給了這麼多。
如果減少。
那必然會讓軍隊士氣下降。
人心的貪婪就像滾石,停不下來。
於是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得出結論,完顏構的直覺否決了很多建議。
直到一個叫向習文的御史給李佑上了一封奏摺。
奏摺裡建議。
首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