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楷固,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要是戰爭。
貞觀初年,太宗派大軍並聯合回紇、薛延陀等勢力,攻破突厥頡利可汗,隨後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勢力,這是唐朝建國後對外戰爭取得的空前勝利。
與此同時,周邊各族勢力紛紛向唐朝投附,形成了“中國如本根,四夷如枝葉”的觀念。
東北諸族亦不例外,高句麗亦與其他民族一道,朝賀唐朝。
但是後來因為複雜的政治原因。
高句麗被滅國。
但是不管是北唐還是武周,都無法對高句麗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導致丟失的生態位自然有人填補。
那就是契丹。
契丹這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屬於唐朝東北邊疆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時期,契丹族仍遊牧於現在的河西走廊地區,其發展離不開唐朝的支援。
唐朝初年,契丹依附於突厥,中央王朝忙於統一的大業,而且奉行關中本位政策,無暇顧及東北邊疆,契丹趁勢侵擾北疆地區。
此時唐朝面對契丹的侵擾,在東北地區採取防禦政策與低調姿態的姑息政策。但是這種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
唐朝迅速翦平割據勢力統一中原後,威震四方,加之此時突厥突利可汗對奚、霫等數十部“徵稅無度,諸部多怨之”,契丹也有同感,因此對唐態度發生了變化,迅速與唐朝建立友好聯絡。
總的來說,李淵時期,契丹與唐王朝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契丹處於主動一方,中央王朝此時忙於統一中原,對於契丹的所作所為沒有采取主動性措施,以安撫為主。
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時北疆地區還未形成統一局面,突厥與中央王朝相抗衡,契丹受控於突厥,想與唐朝建立聯絡必定受其阻礙。
唐朝尚未具備對抗突厥的實力,所以,唐朝對契丹推行不同於突厥的民族政策,即對契丹主要採取扶持籠絡政策以牽制突厥。
同時唐王朝的強大對契丹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推動著契丹與中央王朝建立密切的聯絡。
後期,唐朝還在契丹設定了唐朝松漠都督府,松漠都督府的設定使契丹族部落成為唐朝統一領導下的地方政權機構,此後契丹正式納入唐王朝行政建置,從而把遼西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松漠都督府及其下屬各州,具有中央王朝的羈縻府州的性質,是唐前期管轄契丹族的一種有效方式。
同時,在營州城還設定東夷都護府管理契丹、奚事務,可見,李世民採取了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即對周邊民族實行“懷柔政策”,採取羈縻府州的形式對民族地區進行管理,契丹族也納入到中央王朝的羈縻統治之中。
總之,這個階段契丹與唐王朝的關係比較穩定,統治者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著契丹民族的發展。
唐初契丹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主要是與北方的突厥、薛延陀,以及東北邊疆勢力較強的高句麗和靺鞨、奚、室韋等弱小民族。
契丹與這些民族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受與突厥關係的限制,與東北其他弱小民族交往較少。
契丹與周邊民族不斷髮生各種複雜的關係,在和與戰的交織中影響並推動東北邊疆的發展。
契丹東距高句麗北鄰靺鞨、室韋,西臨奚,契丹族在東北邊疆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必定與這些東北民族產生一定的交往,尤其是高句麗。
唐初唐王朝在東北經略的重要物件即為高句麗,貞觀年間,太宗出兵征伐高句麗,必然也會與契丹產生關聯。
在太宗討伐高句麗戰爭中,契丹給予極大配合出兵作戰,而史料記載東北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也率兵參加了,如奚、靺鞨,於此過程中契丹與這些東北民族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交集,換言之,這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