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楷固,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既已經攻下棣州。
黃風馬不停蹄,兵不血刃佔領滄州。
此時整個中原。
只剩下剛剛從高句麗西返的部隊了。
既然要拖回來打內戰,那麼高句麗自然不能再要了。
李治多年的軍事行動,使得高句麗終於走向了滅亡。
這原本是他的執念。
史料記載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曾對左右大臣講:“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不遺後世憂”,或許,從這句話中,可以得出隋唐兩朝不斷征討高句麗的原因。
此時統帥這隻隊伍的主帥,是李楷固。
聽此人的名字,不要以為他是李唐的宗室。
他是前文所說的那位契丹領袖李進忠的部下。
打不過婁師德。
最後李楷固和副將駱務整一起投降了武周。
受爵“燕國公”,是整個武周東北蕃將群體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員。
之所以姓李。
自然是武則天賜姓。
但是為何不賜姓武就不得而知了。
說起來,在安史之亂之前。
少數民族做中原的將領那是家常便飯,漢朝時,北伐匈奴的時候就有不少匈奴當地人加入漢軍。
這並不稀奇。
再加上從唐建立以來的背景。
這更是無所謂。
唐初東北地區主要的民族有高句麗、契丹、突厥等,這些民族共存蕃息,相互競爭,彼此往來,在和中央王朝的關係上,時而歸順,稱臣納貢。
時而敵對,兵戎相見。
構成了獨特的民族關係,形成了相互滲透的統一體。
在初唐的幾十年當中,唐朝對東北經略主要是圍繞高句麗問題展開的,中央王朝對東北民族的策略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以李淵時的“柔撫”為主的政策。
和以以李世民時的“戰爭”為主的政策。
李淵稱帝后,由於唐朝草創,在隋末的戰火當中,還存在很多亟需處理的中原的問題、內政的問題,而完成統一大業是唐初面臨的首要任務,所以對於周邊的“蠻夷戎狄”,李淵基本上採取了一種“柔撫”的政策,如與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修好等。
雙方不僅常常互派使臣加強聯絡,榮留王還制定了親唐政策,恢復先王以來對中原王朝的臣屬與朝貢。
不僅如此,東北邊疆,還有突厥和臣屬其下的契丹和奚,虎視眈眈,而此時亦不得不採取同樣友好、安撫的政策,以保證邊疆的安寧,得以抽出更多的經歷經略中原。
在中原安定之前,唐王朝希望東北地區局勢穩定。
因而,當建武朝貢後,唐朝君臣自是十分欣慰,願與高句麗“就申好睦,靜亂息氓”。
而之所以對高句麗這麼好,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和高句麗恢復友好關係是高祖處理東北問題的一種策略,與當時國力、東北局勢有關。
建立伊始的唐朝在分析東北及東北亞地區形勢後,對高句麗實行懷柔與安撫的政策。
作為中央王朝的唐朝同時冊封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的國王,在國力尚不足以左右東北亞局勢時,對於東北亞三政權採取不偏不倚的態度,這樣既牽制了高句麗妄動的可能性和遼西的覬覦,更使高句麗不能與突厥等族互為聯盟。
這種相對的戰略平衡,對於唐朝集中精力經營西北、北方是大有好處的。
而到了李世民時期。
在邊疆治理上一反其父的綏靖和柔撫政策轉而以征伐的形式對周邊民族進行征討,對於東北的少數民族征伐來說以對高句麗的經略為重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