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三章 太平公主,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至於狄仁傑也沒吃多大虧,他當洛陽隱本來就是升官,這下不過落一個沒升沒降。
還能去照拂一下降卒。
那僥倖活命的五千人被繩子拴成一串一串的,在官兵押解下發往西北,行至狄仁傑曾任刺史的寧州,百姓簞食壺漿趕來慰問,都說:“你們和我們一樣,都受過狄使君的恩德啊!”
二州之民相擁而泣,連官軍也很感動,竟然在寧州百姓為狄仁傑立的德政碑前停留三日,齋祭叩拜了一番,才繼續前進。
惜乎狄仁傑能保豫州官民,卻無力保全李唐宗室,他們註定在劫難逃!
慶典本就是媚娘逼反宗室的陰謀,現在事情出了,她求仁得仁豈會善罷甘休?
況且這次事件多多少少還是出乎她預料,她沒想到最終舉兵的是和她關係最親密的李恪。
按照她原先的設想,凡具有一定聲望的李唐宗室都要除掉,只留李恪一脈,以顯自己的“寬宏”,孰料拿刀動杖的偏是李恪父子。
和她關係最好的李氏之人尚且如此,還有誰能留?
這更堅定了她屠害宗室之心,為發洩心中憤恨,她下令將李貞父子剔出宗籍,改姓為虺(毒蛇),既而窮究謀反之事。
根據李藹指認,韓王李元嘉及其子黃公李譔、上黨郡公李諶乃至李藹之父魯王靈夔很快被抓到洛陽,媚娘責令右臺監察御史蘇珦審問其罪。
蘇珦,藍田人,明經入仕,原本在地方任職,以斷案如神著稱,又頗具文采,也是媚娘改制肅政臺時新調任的官員。自銅匭設立以來,受周興之輩的影響,大多數監察御史都投身告密,趁機牟取晉升,連曾有賢名的張知默都未能免俗,唯獨蘇珦巋然不動,依舊只做自己分內之事。
武后由衷讚賞他的人品和才華,所以特意把這個機會給他,實有藉機提拔之意。
蘇珦卻沒領受媚娘這份好心,經他審訊給諸王的判決至多是削爵削封,理由是交通書信中並未約定具體計劃,而且李貞父子叛亂後也無人響應,並未構成實際的謀反,頂多判到這個份兒上。
太后看罷判決不禁苦笑,以量刑不當為名叫他回去重審。
這用意已經很清楚,必將諸王置於死地,哪知重審的結果依舊如此。
其他一心鑽營的御史發現立功機會,立刻上奏稱蘇珦故意包庇罪人,必與韓魯二王勾結,請將其一同治罪。
太后卻沒有這麼做,只是將蘇珦找來,笑眯眯道:“卿乃大雅之士,朕當別有驅使,這一案不勞你費心啦!”
蘇珦之可貴在於公平正直,如果他屈從上意妄斷此案,那其正直何在?
太后雖然專橫,卻非不能容人之主,既然他是個不肯變通的榆木腦袋,那就給他換個差事,次日便委任蘇珦為監軍,派往河西。
韋待價出征西域已將近半年出征之日媚娘為表示信任沒有設監軍,可韋待價與吐蕃相持不戰,無絲毫建樹,她也有些不耐煩了,正好借這個榆木腦袋去催催。
蘇珦走後,媚娘立刻把審案的差事轉交給周興。
如今的周興早已不是遭人白眼的雜流小官,短短時間他先後構害江融、馮元常、郝象賢等人,凡被其狀告誣陷者無不家破人亡,不僅審案時手段殘酷,而且心機毒辣遠過於索元禮,官職已升至侍郎,故滿朝官員畏之如虎。
因他相貌和善猶如老嫗,勾魂迫命卻甚於牛頭馬面,所以官員們私下給他起了個綽號,喚作“牛頭阿婆”。
諸王落到他手裡,後果可想而知。
十月中旬,經“牛頭阿婆”短暫而細心的審問,所有人犯都“心甘情願”承認有罪,於是李元嘉、李靈夔、李譔、李諶及常樂公主夫婦皆被賜死獄中,親黨皆遭株連。
五天後,東莞郡公李融斬首于都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