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七章 遷都,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身份來到了漢中。

於是給皇宮留下了個新名字。

“曌”者日月當空、四海明亮,從此這裡改名大明宮!

而在另一邊。

遷都並沒有改變什麼。

遷都後緊隨而至的是兵戈之禍。默啜可汗聽說大周忙於遷徙朝廷,抓住機會發兵南侵。

因婁師徳一時不慎,更因抽調兵力護衛遷都,突厥大軍突破石嶺,攻入幷州境內。

只好立刻全面備戰,先前遷都之際女皇已命相王武顯知左、右羽林大將軍事,此時又任命他為幷州牧、安北道行軍大元帥。

當然皇子不會親赴前線,仍由掛副元帥頭銜的婁師德全權指揮。

婁師德面對危局又另外委任兩人。

張仁願與薛季昶。

張仁願自突厥之戰嶄露頭角,如今官居幷州都督府長史,這次魏元忠又把他調回河北,以幽州都督身份兼幽、平、媯、檀等州防禦使。

這樣一來婁師德先在北部建立起一道維護兩京的防線,再率大軍與默啜周旋,而與此同時他鄭重其事向女皇上書,反映軍中缺將的嚴重問題。

其實王孝傑死後朝廷已沒有文武雙全的大將,唐休璟也已七旬有餘,已被召回朝中,唯剩婁師德獨撐大局,倘有一日連他也不在了,又靠何人統率天下兵馬扞衛中原?

還有個嚴重的問題是軍中缺少漢人將士,這一方面是天皇執政以來連年對外戰爭,府兵將士大量死亡所致,另一方面也與女皇注重文士、力推科舉有關。

既然科舉之門已廣泛向寒門敞開,讀書做學問便可晉升通貴,何必投軍玩命?

反之唐周曆年戰爭中吸納的外族將領漸漸佔據主流,現今知名的悍將中,李多祚是靺鞨人、沙吒忠義是新羅人、噶爾贊婆是吐蕃人、李楷固是契丹人、阿史那忠節是突厥人、高德武是高麗人……

漢族將領中唯田揚名、薛訥、王晙等數人才幹卓著。

雖說大周朝廷厚待番將,並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但作為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政權,還是應該大力任命漢族將領以防不測。

武曌此時雖無心問政,卻也曉得這是關乎安危存亡的大事,不得不想辦法。想來無論文武之才,關鍵在朝廷的重視和培養,譬如提拔的裴思諒、薛思行、趙承恩等人,當初就是羽林軍中一群執刀的護衛,給他們機會才能歷練成長。

既然以往朝廷關注的都是文人,那今後求賢亦求勇烈之士不就行了嗎?武曌獨出心裁,決定仿照文臣科舉的模式開設武科考試,由夏官兵部主持,設馬射、步射、槍槊、角抵等科目,向全天下招選勇猛之士,一旦中舉可迅速晉升軍職,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為朝廷積攢出一批可用之將。

婁師德聞訊甚慰,全力應付眼前之敵。事實證明他的戰略有效,默啜衝不破這第二道防線,戰鬥陷入僵局。

遷都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皇室和主要官員已來到長安,但是要把大量官吏家眷、宮廷器物乃至官署檔案都挪過來,半年也忙不完。

為此女皇特意任命宰相韋安石為成都都留守,敬暉、李嶠為副留守,處理後續事宜。

況且多數公卿在漢中沒有宅邸,還得給他們安排住房。

首先恢復正軌的是哪個官署?

既非鳳閣也非鸞臺,而是奉宸府。

沒有奉宸府,女皇如何享樂?

張昌宗、張易之先於百官獲賜宅邸,甚至擔張昌儀也被召到漢中改任尚方少監,飲宴詩會、歌舞昇平,一切跟在成都別無二致,而花樣越來越多。

女皇年邁不宜離京遠遊,頂多在城裡轉轉,原先在成都一切都很熟,現在換了環境又有新鮮感。

而此時工部忙於為高官貴族修建宅邸,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來又來倒春寒

天橋賣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