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一章 審禮勸說,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動搖朝廷!”

武曌之所以堅持不動來俊臣是因為她知道百官皆有私心,難道大家真認為來俊臣會謀反嗎?

不過是想趁機除掉自己之患,一旦將酷吏處死百官的日子就輕鬆了。

但是王及善不一樣,本已致仕又被請回朝中,他這宰相說穿了就是坐鎮風雅的擺設,幹不幹實事無所謂,來俊臣再胡鬧也不至於荒謬到告他謀反啊!

所以此事並不牽扯王及善的利害。

然而連他都這麼說,不由得武曌不動心。

酷吏貪暴動搖社稷,這短短一句話遠比那一連串的罪名實際得多。來俊臣前後殺人無數,尤其最近兩起案件更是血洗半個朝堂,早已引發眾怒。川雍而潰,傷人必多,如果武曌繼續袒護他必然會被滿朝官員埋怨,看來有必要遷就一下輿論,適當給予懲罰。

三天後,在武曌批准下來俊臣被逮捕入獄,然而對他的審訊卻頗為棘手。

毫無疑問,來俊臣最大的罪責是製造冤案,但偏偏這項罪名是難以落實的。

因為每樁冤案背後都有女皇的影子,若把這些早已定性為謀反的案件都推翻,女皇又該負什麼責任?

況且挑頭告狀的武承嗣何嘗乾淨?

無論革命前屠殺李唐宗室還是天授後清算李唐遺臣,武承嗣或多或少都有參與,數次與來俊臣聯手,若窮究冤案之事只怕到頭來他自己都無法收場!

既然無法從冤案入手,那就只能追查貪贓和謀反,可貪贓之罪不至於判死,謀反根本就是彈劾的託詞,試想一個被滿朝官員甚至百姓痛恨的人靠什麼謀朝篡位呢?

證據拿不出來,加之來俊臣本就是靠辦案混上富貴的,對審訊那一套早就熟稔於心,避重就輕油滑得很,此案陷入僵局。

難道真的無法把這殺人魔王除掉嗎?

名正言順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親自下詔將其處死。惜乎女皇似乎並不想那樣做,無論誰向她提及此事她總是顧左右而言他。

久而久之大家揣摩到女皇的心思了,讓來俊臣下獄僅是緩和輿論的手段,並非真想除掉他,此案審到最後結果八成跟上回一樣,貶為縣尉草草了事,日後女皇需要殺人時又會將他重新提拔起來。

百官已經吃過一次這樣的虧,豈能再讓女皇玩這把戲?

於是有人提議,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就把什麼請君入甕、白鶴曬翅之類的酷吏手段用到來俊臣自己身上,搶先做成一樁冤案,或者乾脆把他“審”死在獄中!

種種議論眾說紛紜,可是一個罪行累累的惡徒到頭來不能以國法治之,反而要以暴易暴,這難道不朝廷的悲哀嗎?況且女皇明顯不想殺來俊臣,若草率將其治死,責任又有誰來擔當?

故而老成謀國之人還是苦苦勸說女皇,請她名正言順為國除奸……

轉眼間又過了半個月,這一日午睡後武曌又在御苑騎行,為之牽馬墜蹬的是劉審禮。

作為老臣,這次回來,不過是述職。

武曌和他出來聊也是一種親近。

不過這真不是一份容易的差事,女皇六十高齡,騎馬只是活動腰腿,快了絕對不行,萬一跌落或者閃腰,誰擔待得起?

故而緊緊攥著韁繩,牽著御馬走得甚慢,怕女皇煩悶還得時不地說幾句笑話:“今晨接到軍報,婁公又打了場勝仗,魏元忠在他老人家面前也不過爾爾,殄滅叛賊指日可待。臣方才突然想起婁公的一樁趣聞,陛下或許不知吧?”

“是何趣聞?”

劉審禮道:“前幾年義淨法師歸來,陛下在大內建寺翻譯佛經,為求功德敕令天下禁屠,朝野食素不敢殺生。那時婁公奉命出巡邊鎮,在一家驛站投宿,驛丞見宰相來臨不敢怠慢,便殺了只羊烤熟獻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來又來倒春寒

天橋賣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