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四章 漢唐的子民,五代竊國,一字營,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凡是預測,再詳盡,他也只是一個想法而已,關於秦州雄武軍的動向,無論是蜀帝孟知祥也好,身在秦州的張左耀也罷,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更別說,他們都忽略掉了一個在秦州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名叫張回軍。
張回軍,官居雄武軍馬步指揮使,秦州防禦副使,手中實控雄武軍五分之二的軍力,他過世的父親是雄武軍節度副使;他的爺爺,任過秦州刺史,任過雄武軍節度使……張家子弟遍佈雄武軍軍營;任誰,本來都不應該忽略掉他的,然而,實實在在的,除非你在秦州任職,不然,你真的不會知道秦州軍中還有這麼一號人物。
因為說起張回軍,不得不說他的曾祖父張淮密,又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秦州官員,但是,說起張淮密的身世,就讓人眼睛一亮了。張淮密的家,原本是大唐西北沙洲的一個世家大族,他的哥哥叫張淮深,他的叔父,叫張議潮……
昔日,為聯絡盟友戰匈奴,大漢武帝命張騫西出塞外,從此華夏文明的大網灑向了西域。又數百年,太宗文治武功締造盛世,被稱天可汗,於是帶著無盡的榮耀和財富,這千里外的沙漠戈壁上佈滿了大唐士兵與大唐商客的足跡,他們用這歷史的踏痕,勾勒出一個萬事流連的王朝,鑄就出一個民族的魂魄。
而後,無論說是歷史的必然也好,說是命運的巧合也罷,總之,安史之亂爆發了,結果,他敗掉的不僅是關中的盛世,也敗掉了大唐關外的天下。
為了平亂,安西督護府隴右﹑河西善戰諸軍被調入關,攙和中原局勢之中,於是,大唐的老對手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廣德二年(764),涼州失陷;大曆元年(766)甘州﹑肅州的漢民百姓淪為奴隸,而後,無能為力的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也就是後來張回軍出身的地方。當時,涼州被據,沙洲便和中原阻絕了道路,但沙州百姓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787),外無援可救內無軍可戰,他們不得不投降。從此吐蕃貴族對沙洲開始了長達六十餘年的統治,最痛苦的一群人,莫過於大唐的遺民,漢民的子孫。也是從此,反抗,鎮壓,再反抗再鎮壓,一曲曲悲歌慷慨激昂輪番演唱,只是,最終,他們都被遺忘在世界的角落……
歷史演繹得多了,自然會有許多巧合,同樣因為內亂,大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吐蕃抽調走了不少軍隊,沙州漢人趁天時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起義,也是在這時,張回軍的祖輩,張議潮、張淮深、張懷密等等張家人躍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戰壽昌,略敦煌,張家阿郎張議潮領軍數載,終於大破吐蕃守軍,斬殺守將,若是你以為這又是一個破落的小小軍閥,那麼,你就錯了。
儘管涼州仍在吐蕃手上,中原依舊遙不可及,張議潮還是在佔據沙洲的第一時間,便潛使節取道大草原,希望上表大唐沙州的歸復。隨後,張議潮又遣兄賬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大唐西北十一州地圖﹑戶籍東進,要表明河西諸鎮又重歸大唐腳下。千里的跋涉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歷史上有許多人用生命去見證過,張家人只不過再一次嘗試,卻同樣讓人崇敬,讓人噓咦!
大中五年,張議潭瓜洲出發的第三個年頭,落寞的大唐朝廷才總算見到來自玉門關下的表奏,於是,他們決定在沙州置軍,賜名歸義。
理所當然,張議潮任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
鹹通初年(公元八六零年左右),戰白了髮絲,痛失了無數漢家二郎,至親好友的張議潮率軍收復扼住通向中原道路的涼州,與蘭州歸義軍會師,自此,歸義軍完成西域諸州征戰。
然而,悲歌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悲歌,往往就是因為他們總有一個讓人亢奮,讓人期許的開始,卻也有一個讓人悲痛,讓人惋惜的結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