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章 臘月廿三1,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方陳,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臘月廿三,小年夜。
子末,寂靜的八達嶺,充斥著磨人的壓抑。
站崗、巡邏的兵士們被裹挾著塵土的如刀朔風颳得身子發麻、雙眼迷離;待命的兵士們縮身於背風的角落,三五成群,相互扎堆取暖;輪休的兵士們披甲而睡、械不離身。
長時間挺立不動的梁竦遽然一凜,積在鎧甲上的塵土簌簌落下,瞠目南眺。
譚綸不明所以,問道:“師父,您怎麼了?”
梁竦聲帶發緊,道:“出事了!”
四十里外的居庸關中關城中心雲臺上的泰安寺在巨大的爆炸聲中轟然倒塌。
譚綸的修為無法感知到相隔這麼遠的聲響,不解道:“出什麼事了?”
梁竦反問道:“派出去的夜不收還沒傳來訊息麼?”
譚綸答道:“還沒有,照例來說,不管有無異狀半個時辰前就該有所回覆了,超時無信說明很可能是遇上麻煩了!”
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居庸關中關兵將猝不及防,還沒回過神,外圍南口、關城南北券門等幾處要地同時發生爆炸。
“敵襲、敵襲、敵襲……!”
“噹噹噹噹噹……!”
呼聲尖銳,警鐘急鳴,響徹中關。
梁竦腮幫硬鼓,瞳孔翕張,高聲喊道:“傳我軍令,全所備戰!”
“遵命!”傳令兵應聲傳令。
二輪爆炸的硝煙尚未消散,更為猛烈的三輪爆炸再起,席捲指揮署、倉儲、神機庫、多個城牆段、戶曹行署等等,遍地開花,好不熱鬧,硝煙瀰漫整座中關。
軍隊是衡量一個皇朝強盛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否認如今的朱明皇朝遠不如鼎盛時期,軍隊自然也無法同鼎盛時期相比,最大的轉折點便是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然經過近百年的時光,較之那時夾帶著屈辱與淒涼的困窘,已然大有改觀。而居庸關作為臨近京畿的戰略要地,鎮守的軍隊從將官到兵卒,基本上是皇朝當下的精英。
比如說居庸衛指揮使李良欽,就是一位文韜武略、不可多得的將才。從外表上看,他是一位年過半百、其貌不揚的小老頭,解下兵械,脫去鎧甲,活脫脫的莊稼漢一個,丟到人群中,就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尋常走卒。所謂的人不可貌相,講得就是他這一類人。
面對超乎想象的突變,李良欽驚而不慌,本著瞎指揮不如不指揮的原則,冷靜觀察,很快找出了其中的關鍵,在鋪天蓋地、目的明確的爆炸中並未發現實質性的敵人,他當然知道未發現並不代表沒有,當中存在著多種可能性,虛張聲勢、明修棧道、渾水摸魚等等都有可能。快速做出各方權衡,下達了多道合理有效的命令:穩住放哨、巡邏的兵卒,務必堅守各自的崗位;調動所有待命、輪休的兵將,按原編制分成多組,有的負責救火救人,有的負責搜尋隱藏之敵,有的負責檢修損毀工事等等,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連番出其不意、聲勢驚人的爆炸,並不足以對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的雄關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加上李良欽的妥善指揮,亂局快速得到控制。
梁竦靜待片刻,未再聽到爆炸聲,仍不敢有絲毫懈怠,沒有爆炸聲並不能說明戰鬥結束了,因為相隔四十里,交戰中的大部分聲音就算他的修為再是精深也不可能聽到。稍作沉吟,再次下令道:“留十名夜不收,剩下的人分作兩隊,一隊沿八達嶺,一隊往中關!”
“是!”譚綸高聲領命,利索執行,絕不怠慢,他也覺察出了有巨大的危險正在靠近。
醜末,派出去的夜不收依然音信全無,而來自中關的第四次爆炸聲又響起了。
爆炸的地點從中關城轉移到了河道水門、東邊翠屏山頂、西邊金櫃山頂等地。
李良欽率數名骨幹將領,立身於城樓之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