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1章 臘月廿三30,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方陳,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叫王亭相。

王亭相何許人也?

世人敬稱“浚川先生”,年歲與王守仁相仿,早在嘉靖十二年便已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使,直到八年後的秋天,受郭勳案牽連,免官返鄉。

為人,他嫉惡如仇,一身正氣;為官,他廉潔奉公,敢於同權宦鬥爭,針對皇朝各大弊端,在教育、防務、反腐、律法等問題上提出諸多舉措,積極大膽主張改革;治學,他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倡習唐詩,位列名噪一時的“前七子”之一,儒家氣學集大成者,指摘理本論是偽儒學,批判心本論是異端,強調氣本論是儒家正統。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是一位正直良善的好人,為國為民的良臣,學識淵博的大儒。

何為氣學?

顧名思義,是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元氣之上無物,故元氣為道之本。有虛即有氣,有氣即有道。元氣者,天地萬物之總統。元氣化為萬物,萬物各受元氣而生,皆從元氣而化,蓋由元氣本體具有此種,故能化出天地、水火、萬物。

論學長達一晝夜,最終王守仁贏得了勝利,從而徹底奠定了陽明心學的主導地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王亭相雖然輸了論學,但並不氣餒,依然有很多忠實的追隨者,不遺餘力的弘揚著氣學思想主張。在諸多學生中有三位是他十分器重的得意門生,其中一位叫趙文華。

嘉靖八年春闈會試,嚴嵩和方獻夫任主考試官,評閱考卷期間,有兩位同考試官對同一份考卷產生了分歧。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是爭論到面紅耳赤也不奇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卷者既是人,便離不開各人的喜好偏向。兩位同考試官爭論不下,於是便將考卷呈交嚴、方二人過目定奪。不想二人的分歧更大,幾乎呈兩極化,嚴嵩認為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經世佳作,方獻夫則批判為異端妄言,二人透過對比評閱、詞句評閱、證據考察評閱、經義衡量評閱等多種評閱法,各有一套上得了檯面的說辭。

有分歧是很正常的,評定文章的好壞本就是見仁見智,理由依據多樣化,但這件事情並非表面上看著這麼簡單。

透過對考卷的彌封和謄錄,閱卷者很難直接認出考卷出自哪位考生之手,嚴嵩和方獻夫還是認出來了——趙文華。他這份考卷上的文章在不跑題的前提下巧妙的融入了氣學思想主張,並順帶批判了一把陽明心學。不可否認,嚴、方二人在這件事當中都摻雜了嚴重的私心,嚴嵩既不是心學的擁護者,也不是氣學的追隨者,他看重的只是趙文華這個人;而方獻夫做為心學的嫡系傳人,容不得他人對心學有絲毫不敬。

從狹義層面講,科舉始於隋朝,經過漫長的發展,到明朝時期,至少在流程上一直是呈良性進步的。從考卷的保密,到考卷的客觀批閱,加上考卷相互間的優劣比較,明朝科考幾乎是做到了最大化的嚴密和公正,應考者的實際能力與水平,很難因考試官一人的好惡而失去公允。嚴嵩充分利用這一點,竭力周旋,最終讓趙文華將將取中。

事情很快便傳播了開來,議論四起,不斷髮酵,引發了新一輪的心氣之爭。

身處漩渦中心的三位主角,方獻夫受到了最多的抨擊,氣學一方斥責他假公濟私,心學一方也是頗有微詞;趙文華一方面帶著滿滿落差感步入仕途,因為選館落選,沒能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位極人臣的夢想在一開始就破滅了,另一方面,氣學一方贊他勇氣可嘉、文人風骨,心學一方貶他譁眾取寵、狂妄自大,然心學盛行,氣學式微,如同大河小溪之別,受盡口誅筆伐,從此恨意深種,他恨王守仁,恨方獻夫,恨所有倡導陽明心學之人;嚴嵩成了最大的獲利者,不僅收穫了一位滿意的約定門生,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綜武:重生金書之攻略美人

黃金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