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九章:皇莊試薯,我真不是木匠皇帝,崛起的石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酒過三巡,還是陳經綸先開了腔。

他起身近上前去,替王在晉滿了一杯酒,問道:“先生此來,是不是上回託您問的事情,宮裡有回覆了。”

受了這杯酒,王在晉方才滿意地捋起鬍鬚。

“你也不是不知道,宮裡已將心思,放在了家大業大的豪商身上。”

“先是錦衣衛負責督辦司,再又是讓那選秀女回來的司禮監太監李實去管織造局…”

陳經綸還不止第二件事,聞言吃了一驚。

“蘇州織造也換人了?”

“你還不知道?”

王在晉點點頭,冷哼道:“在諸多商人中,你還算知道晚的。其他人各處都有訊息來源,宮裡訊息一出,他們就全都一清二楚了。”

“眼下還僅是蘇州織造,杭州織造、江寧織造,遲早都要換。”

“我接了宮裡的意思,主持這番薯一事。你說,是不是需要個聽話的如臂指使?”

越聽,陳經綸心中越是震驚。

“先生想要如何推行番薯?”

“宮裡才只是對番薯比較感興趣,這份興趣到底能不能轉變成決定,這還要看你們陳家有沒有誠意。”

言之於此,王在晉微微一笑,不再多說。

陳經綸眼珠亂轉,起身來回踱步,想了半晌,才是決定和盤托出,成敗在此一舉。

“一夫耕田,畝產番薯,能在三十石以上!”

聽了這話,王在晉神情一動,變得有些激動起來,須臾,他又平復心情,喝了口茶,靜靜問:

“此話可當真?”

“我陳家於閩地推行番薯十數載,豈能有假?”陳經綸下意識的道。

為什麼王在晉忽然變得有些激動,因為他看見了徹底解決各地饑荒的機遇!

要知道,眼下畝產稻麥的確不是很可觀。

據《河間志》卷三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

此時南方稻麥兩熟田的稻穀畝產,如吳江、崑山等地,畝收稻穀應兩石,那麼摺合成後世就是畝產約三百斤。

《補農書》也載:“田極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間有之。大允共三石為常耳。”

其上所說上熟之田,是稻穀“三石”、“春花一石半”。

那麼,常田的稻穀產量就大概是畝產兩石,春花畝產一石,合起來畝產三石。

這是南方,現下的北方,因小冰河期影響,荒地成片,百姓無地,被迫到處逃難,產量更少。

根據方誌記載,明朝自番外引入番薯的人,不只福建的陳振龍一個。

除了他,還有吳川人林懷蘭、東莞人陳益,自安南境內引入,但一直都是地方區域性,沒能達到大規模推廣。

萬曆末年起,陝西、河南、北直、山東、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各布政使司已經開始出現引入番薯的情況。

只不過,從引入到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王在晉需要做的,就是勸說皇帝重視番薯,以朝廷政令的形式,開始試種,然後在大明兩京十三省推廣。

那麼難點在哪兒?

既然番薯早已出現,卻至今沒有普及,肯定是有原因的,上疏給皇帝之前,王在晉下過一番苦工。

推行番薯解決饑荒,擋了某些人財路,但更大的原因,還是大部分的底層百姓根本不知道番薯的優點。

推廣番薯,在地方上未接到朝廷明確政令時,對地方官員來說,都是一個損人不利已的做法。

大部分地方官都只是暫時種一下,緩解本地饑荒問題後為了避嫌,便鮮少再種。

畢竟,金學曾那樣直接下令全省推廣的人太少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盛世痞子

青山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