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愨臉色慘白如紙,汗如雨下,他面朝李從璟,噗通一聲伏低下拜,悲痛大呼:“此等毫無根據之言,真是隻字不通,臣萬萬不敢苟同!千年以來,名臣良相如過江之鯉,哪一個不是我儒家士子?君王治國以禮以仁義,天下方能大興啊!”

他說不過王不器,就來抱李從璟這個大靠山的大腿。

在楊愨想來,李從璟肯定會站在他這一邊。

君王的心思,楊愨和他背後的無數儒家士子,都看得分明。

李嗣源是如何做成帝王的?他先前不過是一個臣子,是領兵大將,而一朝為士卒“披上龍袍”,就反攻洛陽成就了大業。

既然如此,李嗣源擔不擔心其它將領效仿他的事蹟?他擔不擔心他家的江山也會突然傾覆?他沒有理由不擔心!他絕對會擔心!

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解除武將兵權!同時扶持、重用另一股勢力,抗衡、打壓武人!

這股勢力,士子就是現成的。

於是儒家士子趁機而起。

楊愨他們不知道將士正在沙場辛苦征戰、流血犧牲嗎?他們不知道此時提出打壓武人的策略,會被很多人唾棄嗎?他們又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

但他們不在乎。

為甚麼不在乎?

因為君王會支援他們!

在打壓武人這一點上,君王與士子的立場是一致的。

甚至連出發點都一樣。君王是為了鞏固自身帝位,不讓武人再有亂國的機會,士子是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使士子再被武人騎在頭上!

藩鎮時代,是士子的噩夢,也是君王的噩夢。

而儒家的禮,儒家的忠君思想,則為這件事披上了完美的偽裝。

所以君王和儒家士子會一拍即合。

儒學發展到今天,早就捨棄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的思想,成為君王統治江山的奴僕,而且理所當然的繼續發展下去,變本加厲。

只有適合君王穩固自家江山統治的思想,才是君王需要的思想。

儒家在漢初做到了,日後更會。

儒家必須要適應君王的這個需求,那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至於儒家學說往後會變成甚麼樣,他們不知道,至於儒家學說最後是不是會面目全非,與孔子的主張大相徑庭,他們不在乎!

不被君王需要的治學治國思想,是沒有存在價值,註定要消亡的!儒家之學都沒了,哪裡還有儒家士子?

故而,儒家無論發展到哪種面貌,君王都是掌舵人都是始作俑者,而儒家士子則是劊子手。

但那又如何,誰會在乎呢?

儒家士子哪裡又會知道,天朝之外,萬力之遠的地方,會有撮爾小國在千年後強勢興起,犯我疆土?

即便知道了,又如何?只有得用計程車子,才有資格考慮國是。

所以楊愨分外確定李從璟會站在他一邊。

並且,君王既然用了儒家思想,自然會投桃報李,百家學說自然不會再被重視,兵農共醫商,當然不能被拋棄,但也絕不會被看重,君王和儒家都不會讓他們,有機會威脅儒家學說的統治地位!

所以百工,永遠沒有地位。

所以商品經濟再發達,商人也永遠無法掌權進入統治階級,永遠不會有話語權!

儒家對百家百工的打壓,不是因為看不起,而是利益之爭!

君王,儒家。

琴瑟相合。

狼狽為奸。

共同享用這座江山。

百年,千年,兩千年。

直到錦繡山河萬里凋敝。

直到君王發現儒家確實不行了,不能幫他統治江山了。

於是,廢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