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但要如何杜絕楊愨提到的武人亂國的問題,戚同文又一時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然而無論如何,天下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總是事實。天成以來,本朝用書生治國,總是收穫了許多效果。

戚同文甚至聽說過,百戰軍就有教授將校孔孟之言的傳統,而百戰軍軍紀嚴明、百戰常勝,大軍所過之地,與民秋毫無犯,而將校從無動亂之舉,也是事實。

李從璟到了之後,徑直走到矮臺,令撤去三張小案,只留一張擺放於正中,面向整個禮堂,施然坐了,而後便讓論戰開始。

學院的儒家士子與百家士子既然有了衝突,衝突的根源還是因為儒家士子看低百家士子,這個衝突自然要解決,解決的方法便是論戰,論出所謂“真理”。

——李從璟則認為世上沒有那麼多真理,即便有,也沒多少一成不變的真理。他到這裡的目的,還是藉機向天下表明大唐的治國治學態度,言明朝廷對士子的取捨之道,為天下讀書人指定方向。

如今,朝廷各項軍政大事基本都已定了下來,本朝以來驕兵悍將、藩鎮林立、吏治混亂、民不聊生的種種弊政,時至今日差不多都解決,而王師征戰於江南,中央收攏州縣權柄,國是大定,大唐戰艦正當一統天下、整肅邊疆、闊海揚帆的時候,治國治學之道,是眼下最後一件大事。

——從某種程度上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它關係到每個唐人的三觀,關係到每個唐人的思想與抱負,那是指引他們前進方向、奮鬥目標的東西,李從璟正待把它解決。

楊愨是儒家士子的代表,他將他跟戚同文的說過的話,向禮堂裡千百人論述過後,進一步深化道:“臣聞,天子的職責,沒有比執掌禮儀更大的了。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禮者,綱紀是也;分者,君臣是也;名者,公、候、卿、大夫是也。天下為何會大亂?皆因禮崩樂壞!禮崩樂壞,綱紀壞了,君不為君,臣不為臣,公侯卿大夫,都想以下犯上、問九鼎之重,所以武人執掌重兵、把持權柄,所以天下才會藩鎮林立、征伐不休。”

“一言以蔽之,天下治、亂的根由,在禮。天下大治,是因為禮儀大興,天下大亂,是因為禮儀荒廢。朝廷要重現初唐盛世,就得重塑禮儀,興儒家之學。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才是治國治學正統,已是毋庸置疑。臣言盡於此,還請太子明鑑。”

楊愨話說完,向李從璟深深一禮。

李從璟不置可否,連表態都沒有。

但這並不妨礙滿堂的儒家士子大聲喝彩。他們聽了楊愨的言論,都覺得猶如聖人耳提面命,這時候個個興奮的臉紅耳赤,“祭酒高論”“祭酒明見”的議論聲不絕於耳。

“祭酒之言,某不敢苟同。”

這時候,一個突兀的聲音響起。眾人循聲去看,只見一個蒼老的身軀站起來。

博士王不器。

眾人見之,都不免詫異。學院兩大家,楊愨與王不器,是最德高望重的人。只是平日兩人私交甚篤,此時竟然對立起來?

王不器直身而立,雖然蒼老,卻是一棵蒼老的松柏,根骨端正,他看向楊愨,問:“如今天下喪亂,四海不平,敢問祭酒,天下如何能再得太平?”

楊愨是儒家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手到擒來,“天下定於一人,自然得太平。”

“定於一人,此乃何人?”王不器問。

楊愨面露微笑,“重禮者,仁義者,不好殺戮者。”

他這話說出,儒家士子又是齊聲喝彩。

王不器八風不動,“不行殺戮,便無征戰,江南諸侯,誰願引頸受戮,將城池百姓雙手奉上?”

楊愨道:“久旱之地,必望甘露,久亂之民,必望太平。若使大唐四境安定,國富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