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章 顛倒青苔落絳英,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愈擔任翰林學士之類的文學之職。

此職是土林中人最羨慕的榮耀職務之一,於是,企盼謀取這一職務的一夥人就散佈流言蜚語,中傷韓愈狂妄自傲,連宰相也不放在眼裡。還有人公開威脅韓愈,讓他退出文學之職的競爭,儘快離開長安。

為避免他人誹謗,蹈襲前轍,韓愈主動向朝廷提出調為外任的請求。

元和二年(807年)六月,韓愈調到東都洛陽,仍然權知國子博士。

此詩,十八歲的少年詩人李賀重返東都洛陽。他這次來洛,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找文壇鉅公韓愈。李賀帶了許多詩篇前來見他。

來洛陽之前,少年李賀在長安碰了一鼻子灰。

唐代以詩文取士,詩歌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文士的科舉考試。李賀之所以嘔心瀝血地寫詩,為的就是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的目的,就是入仕做官。李賀是李唐皇族後裔,必須有所進取,他不斷來往於兩京之間,為前途而奔波,成了真正的趕路者和不寐人。這種壓力使他不滿十八歲就白了頭髮,絲絲白髮裡有摩天理想,少年心思中有拿雲志向。

過罷年節,李賀便趕往長安。

當時天氣轉暖,萬物甦醒,充滿了希望。

李賀來到長安,第一個要找的人,便是權德輿。

權德輿為天水略陽人,後徙居潤州丹徒。其家世源遠,自十二世祖前秦僕射安丘公權翼以來,數代為宦。父親權皋,曾為安祿山的幕僚,“安史之亂”爆發前,當機立斷,以逃離叛逆的義勇行為而受到時人的稱讚。

權德輿就出生在這樣祖德清明、家風雅正的仕宦家庭。自幼聰明好學,“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十五歲有文章數百篇,開始有了名氣。

建中元年(780年),權德輿受闢為淮南黜陟使韓洄的從事,官試秘書省校書郎。同年,改試右金吾衛兵曹參軍。先為杜佑淮南水陸運環衛掾曹,繼為汴東水陸運鹽鐵祖庸使包佶的從事。

貞元二年(786年),權德輿以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充任江西觀察使李兼的判官。

貞元八年(792年),權德輿入朝為太常博士,遷左補闕。當時,關東、淮南、浙西二十餘州縣發生大水,毀壞了良田和房屋,沖走了人家,他建議唐德宗派遣能幹的使臣趕赴災區,救濟災民,並提出“賦取於人,不若藏於人亡為固”的主張,以減輕災區人民的賦稅。

同年七月,司農少卿裴延齡因巧幸恃寵,判度支,兼管國家財政收支。針對此情況,權德輿不顧個人的安危,先後兩次上疏德宗,義正詞嚴,直言不諱地反對裴延齡任職,陳述度支要職,個人必須慎重。

貞元十年(794年),權德輿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誥。後歷駕部員外郎、司勳郎中、中書舍人,均掌誥命。

貞元十八年(802年),權德輿以中書舍人典貢士,後拜禮部侍郎,轉兵、戶、吏三曹侍郎、太子賓客,遷太常卿。

此期間,權德輿大力選拔人才,主張“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他“舉賢類能”,不管門第等級,只要有德,一律任用,並反對徇私舞弊。在他的主持下,發現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

李賀到長安時為元和初年,此時,權德輿擔任兵部侍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