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章 空盡日以遲留,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詩文創作上,韓愈一向主張要“陳言務去”,反對陳詞濫調,提出要以創新代替陳言。

他認為,作詩要大膽想象,主張為詩要奇、險、怪,達到標新立異,成一家的效果。

韓愈險怪詩的大量創作開始於被貶陽山以後,是貶謫陽山將韓愈的險怪詩創作推向高潮。

詩文的創作離不開物象的描摹,“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而物象的獲得又不是憑空的,而是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總是或多或少會浸透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而根據詩文中物象的選擇,也可以窺視當時作者的性格、理想和志趣。

對比在京師時的詩文中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物象的選擇,當韓愈身處陽山時,詩文創作中的物象變得奇崛而險怪,“瘴”“鱷”“雷”“蛇”“颶風”“惡水”“險山”這一類的物象多次出現,突出了在陽山所遭受的悽苦和苦厄。

在《送區冊序》一文中,陽山完全成了一個危險重重的蠻荒之地,“石劍”這一獨特的比喻,讓人聯想到劍戟,石山如“劍”一般的形狀,倒映在江水之中,水鏡涵劍,潛藏著巨大的危險,這種比喻不僅僅給人“高”而“青”的視覺效果,也讓人能夠窺探到韓愈恐懼彷徨的內心。

韓愈在謫陽山前十九年為世人所知的詩只有59首,其中險怪詩只佔6首。韓愈於貞元二十年抵達陽山,元和元年重返長安。在這三年的時間裡,有62首詩,險怪詩23首。三年之間的險怪詩,比韓愈謫陽之前的十九年時間內創作的險怪詩還要多。

由於遠離中原,在唐朝時期的陽山百姓過著半狩獵半耕作的生活,生產方式落後,韓愈將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傳給陽山人民,勸課農桑,重視水利,改良農作物品種。

自從韓愈當了陽山縣縣令以後,陽山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韓愈不僅僅重視農桑,還首倡植樹造林,並且親手栽種松樹、桂樹,引導陽山百姓植樹造林的熱潮,也帶動了當地讀書的風氣。後世書院附近栽種松樹桂樹,就是效仿韓愈的。韓愈此做法為陽山百姓創造了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韓愈一方面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陽山,改變陽山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治貧先治愚”觀念的指導下,將中原的文化、禮儀也傳給陽山人民,重視教育,宣傳德禮,並親自招收學徒。他大力宣傳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這些中原文化促進了陽山的文明開化,提高了陽山人民的文化素質,陽山出現彬彬儒雅的景象。

韓愈還有“海氣溼蟄燻腥臊”(《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江氛嶺祲昏若凝”(《永貞行》)、“毒氣爍體黃膏流”(《劉生》)等句,這些詩歌都表現出對於陽山瘴癘的恐懼,也能夠看出當地自然環境的原生態。

除瘴癘外,韓愈在陽山的詩文中還多出現鼯、猿、蛇、鱷等種種兇險猙獰的物象。

與到陽山之前詩文作對比,韓愈在陽山的詩文創作一改慣常的超邁凌厲、雄詞高唱的風格,在詩文中的時空狹小逼仄,而且潛氣內斂,取境偏小。

北方和南方的自然風物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韓愈自小生活與北方,看慣了草木稀疏,水深土厚的景象,對於陽山高大而陡峭的山嶺、密集的深林、炎熱溼熱的氣候、江小流急的水勢以及低窪的地勢都有一種強烈的陌生感。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完全是原生態的豐富而優美的自然旅遊資源,在韓愈的心中卻並不是讓他愉悅的,反而帶給他深深的擔憂和恐懼。

王昌齡《詩格》認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情境是詩人將已動之情“張之於意而處於身”,經過一番“馳思”,創造出感情更濃厚的情境。其審美特徵是“深得其情”。

韓愈陽山時期的詩文多有家人離散、身世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