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章 穿籬繞舍碧逶迤,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由於其政聲斐然,各界群眾紛紛自發組織起來送別,盛況空前。
感此盛情,白居易詩興大發,作《別州民》詩,詩中對自己治理西湖的功績頗為自豪的: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生活很清廉,在他所作《三年為刺史二首》中有所體現
其一: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題詩十餘首。
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
其二: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
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這種簡單樸素又不失優雅閒適的生活方式,倒是很符合白居易的作風。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白居易鄰郡的密友元稹。元稹在任浙東觀察使、越州刺史期間,既放意娛遊,稍不修邊幅,以瀆貨聞於時。元稹當初致位宰相,靠的是宦官的幫助,因此為了能夠重回朝廷掌權,元稹在地方極力聚斂錢財用於賄賂宦官,以至於被認為“素無檢操,人情不厭伏。”
清廉的白居易與貪婪的元稹竟然是一時無比的好朋友,這確實是一對矛盾的組合。
杭州刺史的俸祿是極高的,有8萬錢,此外還有各種雜給、料錢、職田收入以及州府公廨的利錢,在經濟發達的杭州,這些收入當然是不小的數目。
但對悟道的白居易來說,這些錢財似乎沒有太大的用處,除了應付日常生活開支,白居易把所得薪資都積蓄起來,到了離任的時候,白居易把這些錢拿出來作為社會公益基金,用於維修西湖水利、救賑災荒等。
白居易在杭州留下了白堤、六井,以及無數優美詩篇和傳說故事,但他帶走的卻只有兩塊石頭、一隻鶴。正如他後來隱居洛陽時回憶:“三年典郡歸,所得非金帛。天竺石兩片,華亭鶴一隻。”
從長安前往杭州,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是由洛陽、汴州,入江淮運漕,經徐州、揚州、潤州、常州、蘇州,以達杭州。二是由商州、襄陽,入漢水、長江,再由潤州轉入運河,南下杭州。顯然,第一條路線路途較近,是首選。
白居易赴任時,恰逢汴州的宣武軍發生兵變,亂兵驅逐節度使李願,擁立大將李介為節度留後。唐穆宗及宰相李逢吉拒絕任命李介為節度使,派義成節度使韓充兼任宣武節度使,調忠武節度使李光顏、兗海節度使曹華、武寧節度使王智興、宋州刺史高承簡等兵力征討汴州。這樣一來,汴州漕路就不能通行了,因此白居易往杭州赴任只能從襄陽走長江線,這才有了白居易重遊江州的佳話。
白居易離開杭州時又不一樣了。汴州之亂早已平定,時任宣武節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是白居易的老朋友、牛黨領袖令狐楚,當年白居易從忠州調回長安,就深得令狐楚之助,兩人交情非淺。於是白居易選擇了從運河啟航的路線,從蘇州、常州、揚州,北上徐州,再從汴州、洛陽,折向長安。
白居易這樣走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回鄭州、徐州老家看看。
白居易一家搬離符離,與湘靈永遠失去了聯絡。這大概也是白居易為什麼要回到徐州來看看的重要原因。
白居易回到符離,看到了過去住過的老宅,那裡早已買給別人。而湘靈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這些年來,徐州夾在淄青、淮西兩大強藩之間,戰爭、動亂憑仍,湘靈也許早已在戰亂中罹難,也許已經流落他鄉,不管怎麼說,白居易是再也見不到她了。
在一片失落和惆悵中,白居易走到了洛陽,此時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