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章 中使臨門遣,頃刻不得留,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愈又落選了。
經京兆府司錄參軍李翱的引薦,韓愈結識了禮部員外郎陸修,在陸修的薦引下,韓愈終於得到四門博士的官職,相當於知名大學的教師。
韓愈收了很多學生,有些學生比韓愈的年紀還大,一時指責他“好為人師”的風潮一浪高過一浪。韓愈不為所動,寫下《師說》等名文,聲名鵲起。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文中的這句話,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但韓愈這個職業的收入很少,根本養活不起韓愈一家三十多口,韓愈多次上書。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終於擢升為監察御史。
柳宗元、劉禹錫也陸續調到了御史臺任監察御史,所以他們三人成為同事,這就給了他們互相瞭解的機會。
三人經常在一起談天論地,一起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往往都是促膝長談到深夜。三人的友誼既因為當年同學而源遠又因為後來同事而流長,唐朝“鐵三角”也就因此形成。而後他們這三塊“磁石”結合後而產生的新“磁場”,不僅讓他們三人自己倍受啟發,又對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貞元十七年(801年)的時候,韓愈以一篇“答李詡書”名聲四起,成為了古文運動的先聲之作,這篇文章原本是韓愈回覆李詡關於作文方面請教的,卻掀起了一場文化運動。
韓愈在文章中所主張的“提倡古文,反對駢文”引起了柳宗元的認可和共鳴,於是,柳宗元提筆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黔之驢”和“種樹郭橐駝傳”等等不落窠臼的“新文”,以此來應和韓愈,並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
韓愈的先聲之作拉開了古文運動的序幕,柳宗元的“新文”則為這場文化變革提供了指導方向。兩位志向相同的文人彼此賞識,共同成為了古文運動的主要發起者,在大唐文學創新方面一起作出了努力。
韓愈能升遷,與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慶的玄孫李實有很大的關係。
李實憑什麼舉薦韓愈呢?當時的李實可以說是無惡不作,但韓愈卻在《上李尚書書》中稱讚他“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這一句好話,尤其是在當時的名人韓愈口中說出來,李實很受用。
但也是在這一年,韓愈又被貶了。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訊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論天旱人飢狀》疏,反遭李實等讒害,於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韓愈臨走時情景十分悲慘,他在長詩《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員外翰林三學士》中說:“中使臨門遣,頃刻不得留。病妹臥床褥,公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別,百請不頷頭,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慚羞。僶俛不回顧,行行詣連州。朝為青雲士,暮作白首囚!”
韓愈、張暑、李方叔等三人,懷著悲憤的心情被趕出了長安,那悲涼情景實在令人心酸。他第一次嚐到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的滋味。在朝廷為官,一不小心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有可能得罪皇上或某個寵臣,厄運不知何時就會突然降臨,讓你猝不及防,全家蒙羞受辱。
昨天還春風得意,今日孤悽落寞。瞬間的命運變遷,讓韓愈難以置信也難於接受,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官員同事,他們就象犯人一樣被公差吆喝著催促著匆匆忙忙地趕出了長安城。直到他們孤悽的背影消失在遠遠的雪山棧道,幾個公差才飛馬返回宮裡覆命。
寒冬臘月,風雪交加,長安郊外,雪花紛飛,韓愈和張署不期而遇,相看無語卻熱血沸騰,望南而去的雪地裡,留下一排深深的腳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