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6章 永貞革新前夜,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以後的學術成就看,唯韓愈可與柳宗元相當,所以後人一向以“韓、柳“並稱。
青年時代,柳宗元仕途十分暢達,韓愈則仕途坎坷。韓愈曾寄居安邑里馬燧家,與親仁裡相鄰,所以韓、柳的結識交往很早。
柳宗元做藍田尉那一年,韓愈從外地調到京城調選官職,次年任四門博士,這是朝廷高等學府“國子監“中的教師。
這兩年由於柳宗元並未去藍田,而是留在京兆府,所以與韓愈同在長安。兩年後,柳宗元、韓愈、劉禹錫三人曾同時調任監察御史裡行。
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無話不談的難忘生活。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與劉禹錫關係也不錯,只是韓愈在做監察御史裡行的當年年底就受到權臣的排擠,被貶到遙遠的廣東去做陽山縣令。
在以後的十五六年中,柳宗元和韓愈大概只見過一次面,然而友誼始終未斷。他們的友誼,是依賴彼此的信任,也依靠經常不斷的書信和學術爭論,繼續發展下去。
崔群和韓愈是同榜進士,他們都比柳宗元早一年登第。他們的主考官是陸贄。同榜所取的二十多名進士,崔群、韓愈、李絳等很快在社會上顯現出真才實學。
崔群字敦詩,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人,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他家與柳宗元家同屬北方著名士族,來往較多。柳宗元擇友一向謹慎,去取不以親疏,而以志同道合為準。他年輕時所寫的《送崔群序》中說:“餘與崔君有通家之舊,外黨之睦,然吾不以是合之“;又稱崔群為人既“和“又“正“,而他自己“剛柔不常,造次爽宜“,因此以崔群為榜樣。
崔群本人不以文學聞名,但是品德超群,見識卓越。柳宗元在集賢殿書院時,崔群任校書郎。不久,他離開京城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出任判官,一直到柳宗元離開長安,他才回到朝廷做事。在官場上,崔群屬於清流,以後官至宰相,有“賢相“之稱。崔群和柳宗元始終心心相印。
豳寧節度使張獻甫,封郎寧王,是正一品大官。他帶重兵鎮守在長安西北的重鎮豳州(治所在新平,今彬縣),擔負著抵禦吐蕃東進的任務。
在長安城內,這個節度使修建一座豳寧進奏院。所謂進奏院,有點象今日的辦事處,是節度使到京城朝拜皇帝、述說工作時歇息的地方。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奏院建成,張獻甫特意邀請柳宗元撰寫《豳寧進奏院記》。柳宗元樂於動筆,文章揮手寫成,在文末又赫然署上“河東柳宗元為記“字樣,毫不示弱。這一年,他才二十四歲,還沒有透過吏部的考試。
同一年的秋天,關中大旱,德宗皇帝迷信,要出駕拜神祈雨。京兆尹韓皋因此命縣令裴均,修建了長安附近的終南山祠堂和太白山祠堂。
祠堂修建完畢,皇帝求雨也已收場。這在當時算是德政,有必要大肆宣揚一番。古人常用的辦法,就是刻石勒砷。這兩個祠堂的兩篇碑文和一篇碑陰文,都出於柳宗元之手。
就碑文內容看,並無精彩可言,然而在當時卻是事關皇帝的重頭文章。京兆尹韓皋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兼畫家韓的兒子,他信得過二十四歲的青年柳宗元寫這種重頭文章,這說明柳宗元的文名,確實已經不小。
古代有在官署牆壁上題記的習俗,一般是記載有關該官署的歷史和官員的職能、作用等,稱作“壁記“、“堂記“,文章往往具有對官員的工作提供規範的意義。柳宗元在長安做官期間,為朝廷和地方的官署一共寫了七八篇這種性質的文章,《豳寧進奏院記》是其中之一。再如《四門助教廳壁記》,作於他二十七歲。“四門助教“是在“國子監“做有關教育輔助工作的學宮,四門助教廳就是他們的官署。
柳宗元《諸使兼御史中丞壁記》作於三十三歲時,“諸使兼御史中丞“是指兼有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