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桂嶺瘴來雲似墨,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柳司馬,你為何給冉溪改名?這條河得罪你了嗎?”來人很生氣,開口就指責柳宗元。

“你是誰?為何這樣說?”

“我是冉溪水神。你把我的名字改成愚溪,豈不和你辦的事一樣蠢?”

“我是天下第一愚蠢之人,愚人被貶到這溪水旁,難道不應叫愚溪麼?如果你不叫愚溪,那我為什麼要貶到你這裡來呢?”

水神怒了,沖天巨浪直衝柳宗元撲來……

柳宗元猛然醒了,原來是一場夢!

柳宗元寫下愚溪諸詠,其中一篇《溪居》詩曰: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

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這一時期,是柳宗元的哲學思想全面成熟與文藝創作最豐富的時期。柳宗元在永州廣泛接觸到下層人民生活,大量詩文都反映了他們的痛苦,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儒家思想中人民性的一面在柳宗元身上的體現。柳宗元的詩文如《田家》三首、《捕蛇者說》等等,正是因為深刻的人民性和精湛的藝術手段巧妙結合,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從而確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後世耳熟能詳的《黔之驢》,也是在永州寫的,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

柳宗元因在古文上的巨大成就成就,與韓愈等人一道成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干將。

柳宗元還誘掖後學,廣泛宣傳總結“古文”的寫作經驗,寫成《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等著名論文。由於他的提倡,“古文”在南方得以迅速普及。

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同時奉詔從各自的貶所永州、朗州回京。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柳宗元和劉禹錫又分別被任為遠離朝廷的柳州刺史和連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陽分路。面對古道風煙,茫茫前程,二人無限感慨,相互贈詩惜別。

《重別夢得》是柳宗元贈給劉禹錫三首詩中的一首: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這首詩寫臨岐敘別,情深意長,不著一個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靜中蘊蓄著深沉的激憤和無窮的感慨。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見。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鬱結。

“二十年來萬事同”,概括了柳宗元與劉禹錫共同經歷的宦海浮沉、人世滄桑。二人在貞元九年(793年)同時進士及第,踏上仕途,已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他們在永貞改革的政治舞臺上“謀議唱和”、力革時弊,後來風雲變幻同時遭難,遠謫邊地;十年以後又一同被召回京,卻又再貶遠荒。

柳宗元慨嘆的不僅是他們個人處境相同,還有朝廷各種弊政的復舊。

劉禹錫深深理解柳宗元的這種悲哀,所以在答詩中抒發了同樣的感慨:“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他們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東流,今朝臨岐執手,倏忽之間又將各自東西,撫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由於是再度遭貶,柳宗元似乎已經預感到這次分別很難再有重逢的機會,便強忍悲痛,掩藏了這種隱約的不祥預感,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如果有一天皇帝開恩,准許他們歸田隱居,那麼他們一定要卜舍為鄰,白髮相守,度過晚年。

這兩句粗看語意平淡,似與一般歌詠歸隱的詩歌相同。接著,柳宗元在《三贈劉員外》中又一次問劉禹錫:“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聯絡起來看,柳宗元與劉禹錫相約歸田為鄰的願望中,深蘊著難捨難分的別愁離恨和生死與共的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