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9章 長歌楚天碧,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盧氏卒後,柳宗元既未按慣例丁憂三年,也沒有扶靈柩回到京兆,而是將葬事委託給親戚來辦,因為他尚在“服罪”期間,沒有資格丁憂,也不能因此離開貶所。

凌準貶官連州司馬期間,母親病逝,他同樣未能回家送終,隨後自己也鬱鬱而終。

柳宗元撰寫的《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呼號慘酷、極為自責,他自覺未能盡孝是一方面,感受到左遷這一責罰帶來的嚴重後果,卻無法宣之於口,無異於“名教罪人”,則是背後的又一層原因。

貶官期間不能丁憂、不能休、退以及請假,不能離開原地,說明這是一種變相的監禁,同時也有人格上的羞辱成分在內,只是比監禁自由度稍大,可以在貶所四處悠遊。

司馬員外接同正員這個特殊的職位,保留了一定的政治待遇,較之“除名”要輕一些,但相應地剝奪了人生自由權,等於一種變相的禁錮。

這種左遷官的處置方式大約始於玄宗時,一直延續到唐代後期,那些貶謫為州司馬的,境遇大多如此。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溼”,所哭為何?名為貶官,實為監禁,換了誰都會淚灑青衫的。

真是造化弄人!柳宗元困居永州十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詩作,無意間催生了一位唐宋八大家。

元和三年(808年),柳宗元模仿屈賦寫了一篇《懲咎賦》,對自己平生做了一番反思。雖然名為“懲咎”,但其實是對自己從事的事業進行辯護,抒發自己的不平之氣。

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被貶至永州已有五年之久。

柳宗元是個編制外的閒員,沒有官舍。他在永州先後有兩處居所。剛到永州時,他與母親盧氏、從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一同寄寓龍興寺。此寺在永州面臨瀟水的太平門內的千秋嶺下,是木製結構的建築,很容易發生火災。柳宗元“五年之間,四為大火所迫”。

元和四年,柳宗元在法華寺構西亭。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寓所。法華寺在永州城內東山,又稱高山。

元和五年,柳宗元在冉溪附近買了塊地,在溪水東南筑屋居住。遷居到愚溪之後,柳宗元才暫且放下胸中塊壘,真正移情於自然山水,墾植榴桔,栽種竹柳,過起永州平民百姓的農家生活。

他將冉溪改名為愚溪,將其東北小泉改為愚泉,溪附近的丘、泉、溝、池、堂、亭、島等,都被命名為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

他還作了《八愚詩》,紀於溪石上。只可惜,溪石上的詩詞也和柳愚溪當年心中的憤懣不滿一樣,已經被光陰和流水沖刷的無影無蹤,寄情于山水了,只剩下《愚溪詩序》了。

一天夜裡,柳宗元剛睡下,有一個人就來到他的房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