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歿而不朽,君子貴焉!”
可見,兩人還是互相欣賞的。
(二)
王、楊、盧、駱四人以文章著稱於時,慢慢地影響越來越大。據《唐詩記事》載,吏部侍郎李敬玄對他們頗為欣賞,推薦給典選大員裴行儉。
裴老先生略一沉思,便給四人預測前程,語出驚人。大意是,才名是有的,但官爵福祿很少。
原因是什麼呢?裴老先生以為,這幾個人性情浮躁,喜出風頭,怎能安享爵祿?不過,他倒是對楊炯格外垂青一些,說“炯頗沉默,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
一面之交,三言兩語,就說定了四個人的終生?
這位精於陰陽、算術的裴行儉先生還真有這本事。自執掌吏部,他先後向朝廷薦舉了若干官員,都很準。
有一個例子,當時蘇味道和王勮還不知名,在調選之時,裴先生一見,“深禮異之”,還說了一番違背“組織原則”的話,大意是,我晚年膝下有一子,擔心不能對他的成長有所幫助,據老夫觀察,你們兩位十多年後便會出人頭地,希望把我的小兒子裴息託付給你們,將來請記得多多關照啊。
後來,兩人果然都做了大官,蘇味道還做了宰相,位極人臣。
於人未飛黃騰達之時,先下預言,裴先生可謂相面有術,看人很準,識人之道可謂出神入化。
對於初唐四傑,裴先生的話此後果然不幸言中:四傑之中的三個,真的沒有好結局。
王勃早年曆經人命案,二十幾歲便溺水早逝;盧照鄰一病十數載,最後投水自盡;駱賓王隨徐敬業起事,兵敗之後,生死不明。只有楊炯倒是真的做了縣令,直至最後病死任上。
都說性格即命運。楊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慣某些官員趾高氣揚、矯揉造作,故譏諷一些偽善的朝官為“麒麟楦”,“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
“朝官怎麼像麒麟楦呢?”別人問他。
“他們就像戲裡的麒麟,哪裡是麒麟,只不過是一頭驢子,刻畫頭角,修飾皮毛,看起來像麒麟,脫了馬甲,還是一頭驢子。”楊炯回答覺。
得這話不過癮,又補了一句,“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傢伙,披著朱紫色的朝服,和驢身覆蓋麒麟皮,又有什麼區別呢。”他的這些言論被當朝者所記恨,也為他後來仕途的不如意埋下伏筆。
(三)
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的身世比起來,楊炯的生活似乎要相對平靜得多。就像一株蘭花,暗香浮動,孤芳自賞。
楊炯與王勃同齡,也同樣聰明,小小的年紀就考上了神童舉。後來又考中進士。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年僅十歲的楊炯應弟子舉及第,並於第二年進入弘文館,成為當時聲名大噪的神童,風頭一時無兩。
這樣的成就,即便是翻閱有唐一代所有數得上名的詩人,也無人能出楊炯之右。
也許是超出常人太多的緣故,偌大的唐帝國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官職來對待這位神童;而對於當時年僅十一歲的楊炯來說,入朝為官也太過遙遠。
於是,從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起,到上元三年(676年)之間的十六年裡,楊炯一直守著“予出身”的身份和待遇,在弘文館賦閒了十六年。
在弘文館待制十六年後,楊炯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載:秘書省有“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懷經國理想的楊炯,年近三十,才獲得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對自己仕途上的這種蹇滯不暢,楊炯心裡很鬱勃不平,期間創作了《渾天賦》,以示自己的情志。
永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