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章 想到千山外,滄江正暮春,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搖櫓始知難。
這六首詩是抒發離愁的感傷之歌,以商人婦為抒情主人公,描寫了妻子因丈夫久出不歸而在閨中天天思念的情形,表達了主人公盼望遠方夫君早日歸來的切切之情。這類詩是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唱,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在寫法上,這組詩直敘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語言通俗,不事雕琢,純用白描,而刻畫人物形象極為傳神,為“天下之奇作”。
劉採春的《囉嗊曲》,成了她的成名代表作,只要此曲一響起,無數人產生共鳴,流淚哭泣。這些歌曲或安撫了怨婦們寂寞的心靈,或給了聽眾生活的信念和勇氣,總之,人們對劉採春的音樂沒有抵抗力。
唐敬宗寶力元年(825年),元稹命所屬七州築陂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在任浙東觀察使的六年中,元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擁戴。
劉採春成了元稹的妾室後,逐漸淡出了自己的歌唱事業,開始一心一意陪伴侍候元稹,兩人琴瑟和鳴,也算是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常,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
元稹抽身而去,沒有帶劉採春,剩下劉採春獨自在風中凌亂。
元稹走後,劉採春竟不知所終。有人說,難禁悲憤之情的她留下了一首絕命詩後,投河自盡了。
在元稹心裡,功名永遠排在第一位,遠比感情重要。
元稹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復了為諫官時之銳氣,決心整頓政府官員,肅清吏治。他與郎官中違法亂紀的七個朝臣交鋒爭鬥,將頗遭公眾輿論指責的七人貶謫出京。
元稹在整頓法度、肅清吏治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然而,當時的輿論認為元稹素無操行,人心不服。又趕上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閔正再度當權,元稹又受到了排擠。
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妻子裴淑因為要照料孩子和家庭,不能陪同前往,元稹又寫了一首《贈柔之》(裴淑字柔之):
“窮冬到鄉國,正歲別京華。自恨風塵眼,常看遠地花。碧幢還照曜,紅粉莫諮嗟。嫁得浮雲婿,相隨即是家。”
元稹的一雙風塵眼,總是想著看遠方的嬌花。他告誡妻子,如今我豪華轎車上帷幔光耀生輝,你就不要再叨叨了。嫁給我這個浮蕩子,跟著就是了,走到那兒那兒就是家!
裴淑嘆了一口氣,也寫了一首詩回贈《答微之》(元稹字微之):
“侯門初擁節,御苑柳絲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別近親。黃鶯遷古木,朱履從清塵。想到千山外,滄江正暮春。”
裴淑是覺得自己和元稹真不是一路人,裴淑愁的是離愁別苦,而元稹想的卻是朱履侯門,功名利祿。千山外的武昌,此時已經是暮春了!
裴淑和元稹的感情,又何嘗不是走到了暮春。
元稹在武昌時,關心修水利以發展農業,均貧富以定稅籍等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在嶽州大水災期間,元稹察知轄地實情,上奏朝廷,開倉出官米賑災,救護百姓。後又向朝廷請求捐免當地秋租,解決百姓生活困難。
在過了幾年這樣不盡人意的生活後,裴淑不到三十歲就悽然離世了。
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病,一日後便在鎮署去世,時年五十三歲。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誌。
第二年,薛濤也走了。
大和六年(832年)夏,寫下《籌邊樓》後不久,薛濤安詳地閉上了雙眼。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墓碑上寫著“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