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章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七年前,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五十四歲的詩人李白送別好友魏萬歸隱故鄉王屋山,李白留下《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一詩:

“逸興滿吳雲,飄颻浙江汜。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

看罷錢塘江大潮,魏萬便自今天的濱江西興乘舟往東又折向南而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清晰地勾畫出了一條遊歷之路。在浙東,沿水路上溯,水盡登山而歌,是何等愜意。

李樟亭、海門、耶溪、剡、曹娥碑、四明、國清、靈溪、華頂、石樑……這些是《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地理關鍵詞,勾勒出唐人在浙江的遊歷之路——

“從杭州渡錢塘江,至西陵,入浙東運河到越州;遊覽若耶溪、鏡湖,經曹娥江,到剡中,登天台山;遊歷赤城、華頂、石樑、國清寺,入始豐溪,至臨海;轉入靈江,往黃岩,歷溫嶠,到永嘉,訪孤嶼;上溯甌江,至青田石門;再上溯好溪,遊縉雲鼎湖;由梅花橋翻山,入雙溪,下武義江,到金華;上八詠樓,入蘭溪江,至新安江口;轉入富春江,詣嚴光瀨;順流而下,入錢塘江,從杭州前往吳都。”

這條由李白描繪出來的古道,是一條帶圓形的線路。限於當時的條件,真正走完的詩人不多魏萬與孟浩然基本走完了全程。

劉長卿也打算沿著這條由李白描繪出來的古道走走。

在《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過法崇禪師故居》詩中,他說:

“山僧候谷口,石路拂莓苔。

深入泉源去,遙從樹杪回。

香隨青靄散,鍾過白雲來。

野雪空齋掩,山風古殿開。

桂寒知自發,松老問誰栽。

惆悵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在《重送道標上人》詩中,他說:

“衡陽千里去人稀,遙逐孤雲入翠微。

春草青青新覆地,深山無路若為歸。”

一次,劉長卿在烏程開元寺(今浙江湖州)與詩人李嘉佑等名士暢談詩文,女道士李季蘭也在場。

李嘉佑,字從一,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年)進士,授秘書正字。李嘉佑是中唐肅、代宗兩朝時期的才子。李嘉佑因罪被謫饒州,後遇赦,被酌情調遷回近一些的江陰令,這稱為“量移”。上元中,李嘉佑出為台州刺史。大曆中,又為袁州刺史。與李白、劉長卿、錢起、皇甫曾和皎然相識。

李季蘭也是當時享有盛名的才女詩人,她知道劉長卿有“疝氣”,於是跟劉長卿開玩笑,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

“山氣”諧音“疝氣”,劉長卿當即也回了一句陶淵明的詩“眾鳥欣有託”,於是舉座大笑。

這是他少有的輕鬆幽默時刻。

在浙江,劉長卿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

劉長卿去潤州(今江蘇鎮江)散心,正好得知靈澈上人在潤州竹林寺遊方暫歇,於是前往相見。

劉長卿與靈澈上人是好朋友。靈澈本姓楊,字源澄,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靈澈上人後來成為中唐時期的著名詩僧。

二人在潤州相見,去到一個茶廬清談,甚歡。傍晚時分,劉長卿送靈澈去竹林寺,分手時寫下《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送靈澈上人》既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風景詩。二十字中,沒有寫送別,卻把送別的場景描寫得特別清晰,尤其最後一句中的“獨”字,把兩人分別時的孤獨和落寞刻畫得淋漓盡致。

撲簌著,撲簌著,悠遊了整個白晝的鳥兒,在太陽躲進草叢之前回到了巢裡。

自遠而近的腳步聲,打破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