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章 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所作,詩曰:“五十頭白翁,南北逃世難。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塗炭。乾坤萬里內,莫見容身畔。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嘆。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當時的情形,真是忙忙如喪家之犬,狼狽至極。

後來,耒陽的聶縣令聽說了著名詩人在他屬地的遭遇,趕快特事特辦,派人專程跋山涉水給杜甫送來了燒牛肉和白酒,並且幫他和家人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杜甫一家這才脫離了飢寒交迫、命懸一線的困境。

杜甫寫下題目極長的一首五言詩《聶耒陽以僕阻水書致酒肉療飢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里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表達感激之情。

詩中曰:“耒陽馳尺素,見訪荒江渺。義士烈女家,風流吾賢紹。”讚美聶令的家風。

“禮過宰肥羊,愁當置清醥”,聶令的酒送得很及時,正當愁時,兼送清酒。

“崔師乞已至,澧卒用矜少。問罪訊息真,開顏憩亭沼。”兵亂已平,問罪既確,杜甫愁顏為之一開。杜甫在任何艱苦情況下都關心國家大事,後人所謂“平生無飽飯,抵死只憂時”,於此詩尤可見。

洪水一直不退,前行受阻,杜甫只得折回衡州,重入湘江。從日出到日落,在湘江上反覆來回,杜甫幾乎是枕著湘江的濤聲度過的。

被洪水圍困的恐懼和半旬粒米未進的飢餓,成了壓垮杜甫身體的最後兩根稻草,老詩人最終在耒陽病倒了。

病倒後的杜甫更加思念遠方的故鄉,葉落歸根的想法更加強烈。杜甫決計北歸,就中止了南去郴州的行程,帶病順流而下,回潭州。然後打算赴嶽州,再北上。

江水退去後,聶縣令派人來接杜甫,卻找不到人,以為杜甫一家已經死在了水中。他在耒陽城北給杜甫修了一座空墓,以作紀念。於是就有傳說,杜甫因為十多天沒吃東西,當耒陽縣令帶著牛肉白酒來迎接他時,猛吃猛喝因而暴斃。

這個傳說雖然不準確,但杜甫的生命確實走到了盡頭。

回潭州的航行中,杜甫寫下《回棹》,感慨“衡嶽江湖大,蒸池疫癘偏”,“順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牽”,藉助洪水順流而下,倒也快了些。

回到潭州後,杜甫病情加重,一直沒有好轉。但杜甫等不了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帶著一家八口,從潭州乘船往岳陽。

過洞庭湖時,杜甫寫下《過洞庭湖》:“蛟室圍青草,龍堆擁白沙。護江盤古木,迎棹舞神鴉。破浪南風正,收帆畏日斜。雲山千萬疊,底處上仙槎。”

過洞庭湖時,杜甫風疾愈加嚴重,半身偏枯,臥床不起,百感交集,作《風疾舟中扶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

作者在詩中敘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顧了半生顛沛流離之苦,並向親友託咐了後事,充滿著悽切動人的家國之憂。全詩結構層次清晰,依照標題劃分為四個層次,即風疾舟中、伏枕抒懷、家國傷痛與奉呈湖南親友,每層緊扣憂苦的基調,從不同的角度抒發了自己的憂思愁苦,氣勢沉雄,藝術精妙。

第一段從“軒轅休制律”到“時物正蕭森”,從風疾寫起,接寫湖中行船所見所感,著重表現病苦。

第二段從“疑惑樽中弩”到“得近四知金”,回顧往事,著重表現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的困苦。

第三段從“春草封歸恨”到“皇天實照臨”,敘述入湖南後對親友高誼的謝意,表現了作客他鄉、無依無靠的孤苦。

第四段從“公孫仍恃險”到末尾,筆勢宕開,嘆息戰亂不止而傷己之將死於道路,傳達出無限深長的人生悲苦。這一段是對全篇的總結,在簡潔的文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方面,“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