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章 暗風吹雨入寒窗,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和十年(815年)年,大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被貶的訊息傳到通州(今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時,白居易的朋友元稹正身患重病。元稹貶謫他鄉,又身患重病,心境本來就不佳,此時忽然聽到摯友也蒙冤被貶,內心更是極度震驚,萬般怨苦,滿腹愁思一齊湧上心頭。
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劉士元衝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後來又改授通州司馬。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的一天,剛剛破曉的時候,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書,請求逮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結果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誼,是終生詩友,二人被稱為“元白”。
這次遭遇如此相似,元稹更能體會白居易的愁苦。於是,他寫下一首《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此時,元稹的心境極度悲涼,以這種悲涼的心境觀景,一切景物也都變得陰沉昏暗了。看到“燈”,他覺得是失去光焰的“殘燈”;連燈的陰影,也變成了“幢幢”——昏暗的搖曳不定的樣子。看到“風”,本來是無所謂明暗的,他覺得是“暗風”。“窗”無所謂寒熱,在他眼裡也成了“寒窗”。有了情的介入,風、雨、燈、窗都變“殘”“暗”“寒”了。
“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入寒窗”兩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是以哀景抒哀情,情與景融會一體。
元稹寫了聽聞白居易被貶的這個“驚”的片刻,而又對“驚”的內蘊不予點破,這就使全詩含蓄蘊藉,情深意濃,詩味雋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這首詩寄到江州以後,白居易讀了非常感動。後來他在《與元微之書》中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像這樣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盡、富有包孕的好詩,它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別人讀了尚且會受到藝術感染,何況當事人白居易。
雖然通州、江州天遠地隔,可元白兩人來往贈答,他們所做詩,有自三十韻、五十韻直至百韻者。江南人士,驛舍道途諷誦,一直流傳至宮中,里巷之人互相傳誦,致使市上紙貴。由詩中可知其流離放逐之心境,無不悽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唐朝大臣、文學家。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
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元稹家貧無業,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出身書香門第的母親鄭氏擔起了教育元稹的擔子。
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孃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為教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