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大鵬飛兮振八裔,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開啟《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於李白青年時代。可能受了莊子《逍遙遊》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後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並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也是以大鵬自比的。

李白常把大鵬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像一隻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隻大鵬已經不能再飛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盪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後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訊息,以此相傳。後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

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後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詩發之於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於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誌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著於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在對自己一生回顧總結的時候,流露出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李白病逝後,先殯於當塗縣南十里處的龍山東麓。兒子伯禽定居當塗,貞元八年(792年)不祿而卒。孫子出走,下落不明。兩孫女嫁給當地農民,“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死後五十四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在察訪三四年後,乃得知李白兩孫女的資訊。根據李白生前“悅謝家青山”遺願,將李白墓遷至青山之陽。

李白愛當塗,當塗懷李白。千百年來,當塗流傳著有關李白的許多美好的傳說。他的死因,人們傳說是入江捉月,騎鯨昇天;他遊覽過的地方,人們接踵而來尋蹤、憑弔;他的墓塋,當塗人民世世代代地守護著。每當清明時節,祭掃的群眾絡繹不絕,憑弔這位“千古一詩人”。

李陽冰不負李白重託,用精美的書法把李白的書稿抄錄編成《草堂集》二十卷,還為詩集寫了一篇序言,流傳於世。

李白的詩作所以能廣為流傳,除詩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外,李陽冰編輯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沒。

李白一生的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為此,他“遍幹諸侯”,終其坎坷曲折的一生都未改初心。

有些人認為他“飄然有超世之心”,他自己也說過“五嶽求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可事實卻是在他政治失意、遭受毀謗之時的寄託,一有機會還是迫切希望能實現“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的人生理想。直至流放夜郎遺赦之後,五十九歲的李白作《白馬歌》,尚言“請君贖獻穆天子,猶堪弄影舞瑤池”,表明了欲復出之心。

李白一生都在求謁高門權貴,可最終幫他實現夢想的,卻是以道家流見召為道門威儀的好友,是元丹丘透過玉真公主的關係,向玄宗推薦。然後,再透過與他第一次見面的賀知章復薦,方取得玄宗優遇,為翰林供奉。

按說,李白交友遍天下,多有不喜他的人,也有很多欣賞、推崇。比如,時任益州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