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章 遙思蜀道蜀橋人,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仍杳無音信。

郭氏很傷心,以為盧照鄰早已忘了她。

後來,一次偶然機緣,她認識了駱賓王,知道駱賓王與盧照鄰相識,便訴說這事。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愛幫痴心女子打負漢,寫了一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為她打抱不平。

詩中有云:“悲鳴五里無人問,腸斷三聲誰為續。思君欲上望夫臺,端居懶聽將雛曲。沉沉落日向山低,簷前歸燕並頭棲。”

“獨坐傷孤枕,春來悲更甚。”

“傳聞織女對牽牛,相望重河隔淺流。誰分迢迢經兩歲,誰能脈脈待三秋。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如果沒有駱賓王這首詩,後人壓根不會知道盧照鄰還有這樣一段悽美的愛情。

(三)

盧照鄰為什麼不再回去找郭氏,難道他就像後世的陳世美,忘恩負義、拋妻棄子?

只有盧照鄰自己知道,他在長安參加“典選”以失敗告終,正在心情萬分低落之時,不巧家中又發生了變故,父親去世了,他趕到太白山下為父親守喪。盧家這時也是大不如前,早已不是原先的“衣冕之族”了。

又偏偏這時候,正值壯年的盧照鄰患了“風疾”,這種病發作起來,相當厲害,疼痛劇烈。

他後來在《釋疾文·序》中寫自己得病後,只能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他在《五悲·悲窮通》則更加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病後的慘狀:“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緇厘……骸骨半死,血氣中絕,四支萎墮,五官欹缺……毛落須禿,無叔子之明眉;唇亡齒寒,有張儀之羞舌。仰而視睛,翳其若瞢;俯而動身,羸而欲折。”

自身難保,盧照鄰自然不能再回蜀地娶郭氏,兌現諾言。

可憐的郭氏,對這些全然不知,要是知道盧照鄰逢此變故,她恐怕也不會怨他了吧?

即便如此,還是要怪盧照鄰,古代交通再怎麼不方便,寫封信告知郭氏自己不能來的原因,總還可以吧?

要說盧照鄰這個人,也不是那種無情無義的小人。史書記載他特別有孝心,父親去世後,由於過度悲傷,他常常把吞下的藥吐出來,怎麼就單單疏忽了自己的愛人呢?

駱賓王寫的《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傳到了盧照鄰這裡。但他從來沒有反駁過,也沒有申訴過。可能他自知對不起郭氏,任何理由都是蒼白無力的。

最大的可能,就是盧照鄰是不願意讓自己心愛的女人知道自己的悽慘處境。

對於這段愛情,盧照鄰沒有公開過,但在他後來寫的駢文《悲昔遊》中,還是可見端倪:“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鴛鴦渚兮羅綺月,茱萸灣兮楊柳春。”

“蜀道蜀橋人”,莫非就是郭氏?

“歲將晏兮歡不再,時已晚兮憂來多。東郊絕此麒麟筆,西山秘此鳳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垂拱元年(685年),盧照鄰聽說自己的老師孫思邈已經去世,最後一根稻草他也抓不著了,內心中所有康復的希望頓時喪失。

盧照鄰找來家人囑咐好後事,含淚跳入穎水自盡,結束了輝煌璀璨卻又滿含痛苦的一生,年僅四十一歲。

當盧照鄰在悲苦幽憂中自沉穎水結束生命的時候,是否最想見到郭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