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悵望待秋鴻,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

禍不單行,出獄後不久,盧照鄰就得了風疾,居住在長安附近的太白山上。

這期間,盧照鄰遇見了藥王孫思邈,對其推崇備至。為了治病,盧照鄰索性與孫思邈住在一起。

但沒想到,藥王也治不了盧照鄰的病。

孫思邈在盧照鄰的家中住了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在仔細觀察他的病情,並且進行了悉心地救治,然而在嘗試了多種方法以後,孫思邈只能夠極其遺憾地表示自己對此病無能為力。為了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他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毫無保留地交給了盧照鄰,希望盧照鄰能夠因為這份醫術而少受一些痛苦。

盧照鄰的病情漸漸惡化,他的兩隻腳都開始萎縮,一隻手也變成殘廢,在身心兩方面都遭受著巨大的痛苦。他遍查古籍,想要找到好的方法給自己治病,甚至還吃了丹藥。

不久,唐高宗避暑九成宮,孫思邈伴駕同往。盧照鄰獨居養病,期間寫下了《病梨樹賦》,把自己比作那棵病梨樹:

“爾其高才數仞,圍僅盈尺,修幹罕雙,枯條每隻,葉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鳥怨其巢危,秋蟬悲其翳窄。怯衝飈之搖落,忌炎景之臨迫。既而地歇蒸霧,天收耀靈。西秦明月,東井流星。憔顇孤影,徘徊直形。狀金莖之的的,疑石柱之亭亭。”

為了治病,盧照鄰服食方士的玄明膏。恰好其父去世,盧照鄰痛哭,丹藥都嘔了出來,以致病情加劇。後來,他又轉到東龍門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濟維持生活。

再後來,盧照鄰的病情日益惡化,到了腳不能伸直、一手不能活動的地步。他在《釋疾文》序裡說:

“餘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蜷;不學邯鄲步,兩足鋪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謝春歸,暑闌秋至,雲壑改色,煙郊變容,輒輿出戶庭,悠然一望,覆燾雖廣,嗟不容乎此生,亭育雖繁,恩已絕乎斯代。賦命如此,幾何可憑?”

盧照鄰的“風疾”,最有可能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麻風病。

麻風病或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步。古埃及已有麻風病人,在第四代法老王宮遺址內發現的陶罐上(公元前1411年—公元前1314年),有類似瘤型麻風“獅面”的刻繪。印度學者根據公元前1400年時的梵文紀典《吠陀》,認為麻風病在印度流行至少3000多年。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瓦片已有令麻風病人遠離城市的法律條文。

中國有關麻風病的最早記載,是《戰國策》中引用的殷商時期(公元前1066年)箕子漆身以避殺身之禍的史料。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11年)的記載大量增多,例如,有一個叫豫讓的刺客,化裝成麻風病人,行刺另一個諸侯國的國王。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面板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面板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病症狀和盧照鄰的自述十分吻合。

麻風病困擾了人類3000多年,人類與麻風病的鬥爭也持續了3000多年。現代醫學揭示了麻風病的機理: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極為慢性且傳染性較低的疾病。特別是20世紀40年代初,碸類藥物治療麻風病被證明有效後,化學治療時代來臨,麻風病人不再束手等待死亡。

但麻風病人仍然難為社會所接受。1954年,法國慈善家佛勒豪在巴黎發起建立“國際麻風節”,呼籲人們寬容對待麻風病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由,鼓勵和幫助他們得到與其他病人一樣的治療和生活。此後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就是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時至今日,麻風病在醫學上已“不足為患”。多種藥物聯合化療能夠在6—12個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貞觀榮耀

陳叔摯

特工王妃:冷傲王爺腹黑妻

尛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