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 鳳去臺空江自流,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時候叫應天。一千二百年後,還有終結了封建王朝的中華民國,也定都金陵,那時候叫南京。”我補充道。
“未來人,聽你這麼一說,我也想去未來看看!尤其是封建王朝終結了,是什麼樣子?”太白先生很是好奇。
“太白這麼多金陵詩,對金陵在後世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啊!請容我慢慢為先生介紹金陵後世的情況!”我向李白深施一禮。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感慨萬千之後,李白吟出了整首《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最能代表李白此時的心境和藝術風格。
有人說此詩是李白欲與崔顥的《登黃鶴樓》一爭高低,那真是小看了此詩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李白登臺遠眺,懷古思幽,恍然領悟了一個宇宙和人世間的法則:一切世俗的繁榮浮華都是短暫易逝的——那吳國宮廷的奇花異草,已成一片荒蕪廢墟;而晉代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成枯墳朽骨一堆!惟有自然造化給金陵城得天獨厚的景觀,才是永恆不滅的大美——那或隱或現、半隱半現的“三山”(江邊三山,或指城西清涼山、城東覆舟山、城北幕府山),那江水與淮水相隔、草長鷺飛的白鷺洲,將永遠氣象迷離而壯麗!
尾聯更是神來之筆:由六朝帝都金陵聯想大唐帝都長安,再暗用“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的典故,巧妙影射了大唐王朝軍人前嚴峻的時局:皇帝被矇蔽,奸邪當道,正直之士報國無門,豈不令詩人憂愁萬端、痛心疾首!
從這時一直到天寶九載(750年),約三年多時間,李白一直在金陵暫居。李白在金陵期間,和多個友人來往密切,一起詩酒酬唱,登臨憑弔古蹟多處。
此間李白共創作詩歌36餘首,除了一些對吳楚風物的描繪,加上一些對民俗風情的描寫,剩下的有20餘首均是贈別詩。可見李白在金陵交友廣泛,更可見李白對友情的重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