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章 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後謝安的應時而出、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英雄之舉。

“梧桐識嘉樹,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謝安可謂志同道合,就像梧桐與嘉樹一樣,而他們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樣,成為了代代相傳的千秋佳話。

想到這段歷史,李白很自然地就會聯絡到自己。他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機會,自己也可以像謝安一樣,建立不朽的功績。然而,他身邊並沒有像王羲之之於謝安這樣的知己,自己空有才華而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苦悶無處排遣。

在謝安墩上遠望,白鷺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飛過,青龍山迎接著初生的太陽。李白看見的自然景物都蘊含著生機和希望,而身邊的謝安墩由於年代久遠,樓臺倒塌,到處長滿繁茂的莊稼。這使李白再次感嘆功名富貴的不可長存,於是又有感而發: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業,實現心中抱負,一定會辭去官職,到歸隱之地享受田園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詩歌字裡行間常常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被賞識被重用,從而可以憑藉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勞。謝安一戰而平天下的壯舉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謝安墩,李白才會有這樣多的感慨。

雖然現實中有諸多不如意,李白依然期待著有機會建立不朽的功業,這也是李白和一些歸隱詩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懷才不遇的詩人在殘酷的現實中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小隱於林,獨善其身。而李白儘管有歸人武陵源的念頭,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後再將其實現,這成了他堅持一生的信念,也成為其大部分詩篇的終極主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