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章 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別墅”下棋。當前方晉軍大勝的捷報傳到南京時,謝安正在東山別墅和客人下棋。他看一眼捷報後就隨手放在一邊,照舊下棋。客人沉不住氣,忙著問戰況,他不動聲色地說:“小兒輩已破賊”!但客人一走,謝安卻興奮地奔回內室,連門檻把自己的木屐屐齒碰壞都沒察覺到。

“東山棋墅”後來演變成了文人們喜歡探尋的勝景。

謝安曾與王羲之共登冶城(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

王羲之說:“夏禹勤於政事,手足磨出老繭;周文王管理國家,連吃飯都無暇顧及,如今朝廷邊境戰事頻繁,執政者應思考效忠國家,空談浮華會荒廢大事,恐非當今執政者所應有。”

謝安說:“秦任用變法務實的商鞅,只延續兩代就敗亡了,這難道也是空談浮華帶來的禍患嗎?”

兩人針鋒相對,共論天下大事,一時傳為佳話。兩人的登臨處,就被稱為“謝安墩”。

“不知先生為謝安墩作何詩?”我問太白。

“六朝風雲激盪,有多少事就有多少詩句!”李白說。

晉室昔橫潰,永嘉遂南奔。

沙塵何茫茫,龍虎鬥朝昏。

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

哲匠感頹運,雲鵬忽飛翻。

組練照楚國,旌旗連海門。

西秦百萬眾,戈甲如雲屯。

投鞭可填江,一掃不足論。

皇運有返正,醜虜無遺魂。

談笑遏橫流,蒼生望斯存。

冶城訪古蹟,猶有謝安墩。

憑覽周地險,高標絕人喧。

想像東山姿,緬懷右軍言。

梧桐識嘉樹,蕙草留芳根。

白鷺映春洲,青龍見朝暾。

地古云物在,臺傾禾黍繁。

我來酌清波,於此樹名園。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拜謁謝安墩回到天慶觀住處,李白連夜寫下這首《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詩中,李白從唐王朝的危機聯想到西晉的永嘉之亂,從謝安墩聯想到謝安當年奮起東山,挽救危局。

謝安在亂世中救國的英雄壯舉,激勵著後代的文人。李白也希望如謝安一樣為國效力,在國難當頭之際施展自己的宿願,但是事實卻是滿腔抱負無處施展。

西晉末年,軍閥割據,朝野紛爭不斷。“沙塵何茫茫,龍虎鬥朝昏”兩句,描繪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亂世畫面。

“胡馬風漢草,天驕蹙中原”,當時前秦的軍隊相繼攻陷了洛陽和長安,整個中原已經在前秦的鐵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沒有傑出的將領出來抵禦侵略,司馬王朝必將滅亡。

由“百萬眾”和“如雲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眾多,氣勢恢宏,這正與西晉王朝混亂紛雜的局勢形成鮮明的對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堅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前秦的軍隊之強。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謝安臨危受命,憑藉卓爾不群的軍事才能,在淝水將前秦的軍隊一舉擊破,使“淝水之戰”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場著名戰役。

李白又用“談笑”一詞勾勒出了謝安從容不迫的氣度。戰場上刀光劍影,慘烈異常,而謝安依然能夠輕鬆自如,從容面對

“醜虜無遺魂”,秦軍隊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軍進攻中原時的浩浩蕩蕩以及苻堅的不可一世形成強烈的對比,更烘托出謝安戰績的顯赫。

從“冶城訪古蹟”開始,詩人的目光從歷史回到了現實。謝安墩地勢高聳,鮮有人聲喧譁,這樣略顯荒涼的場景引發了詩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當年正是在這裡勸謝安以國家危亡為己任,這才有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