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章 永隨眾仙去,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官婉兒私生活雖說有點亂,但在詩詞上卻有一定造詣。她受六朝詩詞影響,所作詩詞大多浮華豔麗,精巧細緻。如這篇代表作《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上官婉兒的詩大多如此,陳子昂很瞧不起這樣的六朝詩風。

陳子昂是早唐的文風改革家領袖,詩歌一改前朝那一股香豔之味,所作詩歌剛健有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上官婉兒的上官體就好比是保守派,陳子昂的子昂體則是改革家,兩派因文風之爭愈演愈烈。

陳子昂曾多次撰文聲討上官體,呼籲文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陳子昂曾經在《修竹篇序》裡提出詩歌革新的主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他心目中的詩文應該是“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似一篇宣言,標誌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此前,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南朝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

《修竹篇》共三十六句,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十八句主要介紹修竹的生長環境和優良質地,後十八句寫修竹被製成洞簫之後的功用及願望。

“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始願與金石,終古保堅貞。不意伶倫子,吹之學鳳鳴。遂偶雲和瑟,張樂奏天庭。”“永隨眾仙去,三山遊玉京。”

詩篇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修竹、洞簫人的思想感情,既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避免了頻繁比興,失於晦澀的弊病,較為顯豁地透露了其中的寓意:名為詠物,實為抒懷。詩中修竹的品性、洞簫的理想和追求,實為詩人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堅貞不二的品格、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昂揚奮發的精神的寫照。

陳子昂的思想是很複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的許多政論奏疏,表現出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陳子昂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後來的《資治通鑑》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

陳子昂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歌並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複雜。

上官婉兒依靠自己的才情和地位,身邊聚集了不少的文人墨客,經常奏請武則天舉行各類詩文比賽,或邀請時下名仕共聚一堂,作詩唱和,這是她的政治資本,同時也是她的面子。

陳子昂的舉動激怒了上官婉兒,她組織自己的集團進行反擊,無奈陳子昂這個對手確實太強悍,文的招數並不湊效。

於是,上官婉兒藉著和武三思幽會的時機吹耳邊風,要除去陳子昂,以鞏固自己在文壇的地位。

武三思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