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章 獨愴然而涕下,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朝廷中,陳子昂是孤獨的,他不願意隨波逐流,不願意趨炎附勢。因此,他在朝廷中得罪了很多人。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聯合妹夫孫萬榮一起反叛朝廷,攻陷了營州(今遼寧朝陽),李盡忠做起了“皇帝”。
他的行為立刻激怒了武則天,派出數十名大將去討伐契丹。
武則天為了牢牢掌握軍隊,讓她從沒有上過戰場的族侄武攸宜掛帥。
陳子昂任參軍,隨武攸宜大軍出征。這是他第二次出塞。在朝廷多年沒有出頭之日的陳子昂,感到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來臨了。
可是,戰場和朝廷又何其相似!陳子昂多次進諫,並獻計獻策,一向看不起文人的武攸宜此時根本不聽陳子昂的意見。
武攸宜沒有戰鬥經驗,也不是什麼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結果可想而知。剛與契丹交兵,唐軍旋即大敗,武攸宜帶兵倉皇退守關內。
這樣的戰鬥太窩囊!陳子昂一急,提議讓武攸宜分他一萬戰士,自己帶隊出戰沙場,為國立功:“分麾下萬人為前驅,契丹小丑,指日可擒”。
剛剛大敗的武攸宜,看到這個芝麻綠豆的小官在自己面前說這樣的大話,又羞又惱,對陳子昂大發脾氣,最後把他降為軍曹。
一天黃昏,鬱郁不得志的陳子昂,情緒極其悲憤,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臺。他極目遠眺,歷史和現實漸漸在他眼前和心裡縱橫交錯起來。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軒轅臺》)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燕昭王》)
此時,陳子昂的腳下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故土,他彷彿看到了燕國古都,想起了當年馳騁戰場,連克齊國的七十座城池的大將軍樂毅。
想當年,燕國國力在七國中最弱,剛剛上任的燕昭王禮賢下士,節衣縮食,使燕國日益昌盛。同時他開始招賢納士,使各國的人才源源不斷投奔過來,樂毅就是其中一個。
燕昭王非常器重樂毅,封他為亞卿,事無鉅細,幾乎什麼事情都同他商量。可以說樂毅的成功是源於他遇到了明主燕昭王,才使他淋漓盡致的發揮自己的才幹。
陳子昂想到了自己,一生的抱負難以實現,感慨生不逢時,沒能遇到明主,何談建功立業?
向前,已看不見古代的賢君,向後,亦望不見當今的明主。陳子昂淚水浸溼了衣襟,吟出這首流傳千年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契丹一行讓陳子昂感覺到了無力、無奈和無盡的孤獨:“天地無限,竟無我立錐之地!”
陳子昂曾先後兩次“出差”塞外,一次是隨喬知之前往張掖、居延平叛,一次隨武攸宜到北京、河北一帶討伐契丹,其間也曾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等處,兩次間隔10年,在外待的時間總共約一年半,但“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他對西北、東北邊防都曾有獨到見解,也為他創作邊塞詩提供了素材。
陳子昂的邊塞詩感情極端“分裂”,高亢時勉勵與突厥作戰的魏大將軍“勿使燕然上,唯留漢將功”,勉勵跟隨武三思征討契丹的崔融“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深沉時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甚至面對戰場發出“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的悲嘆。
建功的渴望和征戰的殘酷形成矛盾的心理、情感的反差,這二元的糾結成了後來邊塞詩人們的共同特徵。此外,對邊疆經營出色的漢代也開始成為詩人們映照現實的意象,班超、霍去病、衛青、李廣、竇憲……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