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9章 搜刮得心服口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十六,李素即將離開長安去雒陽上任之前,最後那場朝會上,討論結束之後,劉巴就拿著稅基估算清單和人員編制增加清單,找到劉備和李素,希望單獨彙報一下。
劉備的態度也是很嘉許:“子初辦事就是利索,新法透過不過五天,居然財部已經把需要增加多少人、明年各項新工商稅品類的產業規模,都估算出來了。”
劉備和李素大致看了一下劉巴算出來的賬目。
先看到支出部分時,劉備果然是驚訝了一下,不過本著信任他還是表面上不動聲色。只有李素是心裡有數,他本來就對徵稅成本有預期。
古代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無非就是司法治安、收稅、人事教育、修繕賑災。
收稅成本基本上佔地方政府固有開支的三成,這也是古代行政效率低的重要掣肘。
“居然還沒收到新工商稅,養官吏就要先花去一年五億錢……不能翻好幾倍賺回來的話,還真不如拿這些錢再去養幾萬軍隊。”劉備心中暗忖。
他繼續往下看收入部分,鹽引預估一年能賣二十幾個億,鐵才賣一個多億。
不過考慮到這兩項本來之前官營時,也有不少利潤,所以增收部分的專賣權費不足以補完五個億的新增徵稅成本。
再往後,所有用水車的水力作坊,無論是用於紡紗還是碾米、鍛造,劉巴都是暫定一座“五馬力”的標準水車,一年收一萬錢的稅、三萬錢的水能使用費,摺合每“馬力”年徵兩千錢稅和六千錢水能費。
當然前面細則裡說過,如果是在天然河道、政府沒有出資整治過水利的區域自己造水車工坊,那就沒有大頭部分的水能費了,只要交兩千錢的稅即可。
但看到條款裡那個“馬力”的具體演算法的時候,劉備心中還愣了一下:這是什麼演算法和計量單位?現在的工商施政新舉措,朕都看不懂了麼?
李素在旁邊給劉備解釋了一下,他才理解。
原來,李素是選了一個“標準馬”,按照“定滑輪拖挽起吊拉力一千漢斤”的輸出功率,定為“一馬力”。
因為後世的“馬力”標準是735瓦,也就是“用735牛的力拉住一個物體、每秒移動一米”。
牛頓的概念古代比較難算,折算成“公斤力”,就大約是拉著75公斤重的東西、每秒起吊一米。
現在既然這些單位都是先在東方出現了,李素也無需顧及那些還沒出現的西方單位。
但他也不希望“馬力”這個演算法未來變得太複雜,或者跟原本歷史上的馬力大小明顯差距太大、名不副實。
所以他結合自己早年和諸葛亮造的水車的生活實踐經驗,以及日常工業應用,估了這個新物理量。
李素定義“凡是用一千漢斤的拉力、透過沒有省力的定滑輪,拉起2000漢斤重的東西、每息(秒)拉起1漢尺距離”,這個做功速度就是“一馬力”。
換算下來,2000漢斤大約是450公斤,1漢尺是現代米,折算下來略微超過一千瓦。
所以李素的馬力比現代的馬力高了大約一半,可以近似理解為“千瓦”。
劉巴按照這個單位,定“一馬力一年兩千錢”的稅,他自己覺得是挺合理的,因為你讓一個大活人來做這些力氣活的話,一個人一年也要交摺合一千八百錢的稅。
可活人的成本遠不止繳稅,活人自己還要吃飯要拿工錢呢——就好比後世企業僱傭工人,社保和所得稅的成本佔工資的40%就算很良心的守法企業了。稅都一千八了,一個工人一年的工錢不得值四千錢?
(注:四千錢一年並不多,摺合13石糧食。一個壯丁如果給人做佃農,有足夠的田種,一年下來結餘歸自己的糧食應該是超過13石的。
當時的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