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6章 李素終究只是個修水利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向是豫州,從而只知自保,不敢再支援袁紹。
而袁紹的潁川、汝南地盤,到時候已成飛地,袁紹肯定會拱手把這二郡實質上讓給曹操佔領防守,以防我軍進入潁-淮流域。
將來,曹操干涉袁紹內務、插手關東偽朝中樞的膽量一定會更大,介入會更深,一切都禮遇我們亂中取事,在袁紹死後挑撥袁尚與曹操反目、袁譚與曹操勾結。”
說來說去,圖窮匕見,原來李素的最後一步“演戲”,還是想舊事重提,把修淯水-澧水運河的事兒,正式提上日程表。
這裡面著實有些陽謀了,荀攸和法正聽完後,都能感受到,其實李素修這條運河,從純軍事價值角度來說,不一定完全能回本。
諸葛亮說“即使有了水陸兩用大篷車,還是得修這條運河”,明顯是在為尊者諱,給自己的恩師的決策幫腔。
劉備作為“仁君”的人設,在徵發民力大規模修運河方面,肯定不能像隋煬帝那樣橫徵暴斂竭澤而漁。不給點藉口逼一下,未必下得了這個決心。
但如果在戰爭年代的動員體制下不做這個事兒,到了和平年代其實更加難以動員了。因為可見的直接收益沒那麼大了。
李素想挖這條運河,目的當然是進一步把大漢朝的西南地區與東北地區緊密連線起來,讓漢朝的朝廷中樞,未來可以更高效地排程荊楚和蜀地的資源。
益州的物資,在西漢的時候曾經透過蜀道連線關中,對朝廷頗有助益。漢初文帝把鄧通弄去蜀地開銅山,富甲天下,景帝武帝的時候卓王孫司馬相如那些家族,多少蜀地豪商都能襄助國用。
不過,東漢之後,因為朝廷要調集物資的中樞從長安東移到了雒陽,蜀地的物資就很難直接供應到中央了,只能輸出銅錢。後來的朝代蜀地銅淨輸出繳稅花完了只好用鐵錢。
後世楊廣的大運河,也只是把東南和北方緊密連線起來,解決的是揚州或者說吳地的割據傾向,緩解東南六朝的歷史遺留問題。
但蜀地的割據傾向,楊廣並沒有解決,可能是因為隋之前的北周末年,南朝梁-陳交替的過程中,北周已經把蜀地奪了。南朝最後一朝的陳沒有擁有蜀地。所以隋初蜀地已經暫時被北朝收復了幾十年了,統治者覺得問題不大。
可後來的歷史證明,蜀地的割據傾向一直還是有的,歷史上後來宋朝的君主見識了五代十國時前後蜀兩度割據的教訓,也想過這事兒。
只是宋朝是“士大夫共治天下”,君主沒法獨裁,也沒楊廣的魄力和動員能力,加上當時修這條短短四十公里(八十里)的運河時,遇到了一些工程困難,所以沒這個決心搞到底。
按照原本的歷史,這條穿越方城埡口(漢朝叫堵陽縣,位於博望和葉縣之間的山坳裡)的運河,一直到20世紀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時,才下定決心修完。
現在李素建議修通這條運河,益州種田多年的物資,就能直接順著長江運到南郡,然後甚至都不用去武昌,可以從南郡直接到漢津口然後逆流到襄陽——
因為漢末雲夢澤、夏澤、夏水這些航道還沒徹底淤塞,之前孫策偷襲南郡的時候甚至都走過。走江陵到漢津,能比繞武昌再額外節約往返九百多里路。
然後就是從襄陽轉入淯水經新野入運河、經昆陽後沿著潁川到鴻溝。蜀地積蓄多年的富庶物資可以支援黃淮戰場的消耗。
也就是說,益州的物資到江陵集結後,有新運河的情況下,走北線從江陵到許昌,總里程才剛一千里出頭。
沒有新運河,走長江繼續順流而下、濡須口轉合肥轉壽春,是兩千八百里。如果壽春再繞回來到許昌的話,逆流走淮河和潁川,還有八百里——當然實戰中肯定不會指望圍攻許昌的時候,要從合肥運糧過來,那太誇張了,沿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