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7章 嘗試修補信任,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戚為大將軍掌兵、而天子亡故後又靠宦官另立旁支、外戚宦官互相攻殺、大將軍屢屢不得善終有關。

竇憲、鄧騭、閻顯,都是曾有對外武功的大將軍,卻不得善終,連續三朝先例在前,到後來幼君與外戚的關係便越來越勢同水火。

不僅把幼君推向了宦官,導致亂政加劇。也導致此後為大將軍乃至挾君把持朝政者人人自危,越來越想擁兵專權以自保,梁冀、何進、董卓、袁紹、曹操,愈演愈烈。

自梁冀以後,那些大將軍只是空掛其名以攬朝政,並無對蠻夷御外侮之功,因為權力鬥爭被殺,倒還不至於在後世史書上被人借鑑自比以自危。

但竇憲有封燕然山之功,可比衛霍,細讀其史,他本人不過是跋扈專權之罪,謀反則未必。從和帝對竇憲的處置來看,竇憲並非被朝廷定罪而明正典刑,只是落入辦案的大鴻臚梁棠之手,逼他自行了斷。

朕以為,先在弟妹修的《後漢書》裡,重新把史官點評的部分修飾一下,強調竇憲罪不至死,只是梁棠與竇憲兩家外戚宮鬥私逼致死,以顯示大漢公允。對於攘除外侮之武臣,非謀反不以死罪論的寬宥。

要是順利的話,把《漢紀》裡的韓信之死篇目,乃至《史記索隱》裡重新補足的‘太史公言’對韓信案的點評,也都加上,強調‘韓信罪不至死,高祖從未下令處死,為呂后似加重刑’。

如此,可能多挽救一些後世君、將之間的相互信任?至於明詔給這些古人重新定性,還是等過幾年,天下徹底統一再說。反正有朕一日,雲長翼德子龍這些是不用擔心的,朕擔心的是後世子孫任用的那些武臣,肯不肯釋懷為公。”

劉備也不能直接說自己祖宗不好,但好在他找的這兩個例子,已經是能夠儘量遮羞修修補補了。

韓信從法理上來說確實不是劉邦下令殺的,當時他在外打仗征討叛軍,雖然可以說呂雉的命令大機率是揣摩了劉邦的意思,但這裡面還能有機會圓回來一點。(韓信是否有謀反這裡不討論,展開又很長。我認同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削為淮陰侯的時候確實沒有反意。後來可以說有嫌疑,但畢竟是第一次被削了之後被逼了)

竇憲和辦案逼死他的梁棠的恩怨,也可以解釋。

因為竇太后和梁貴人的恩怨,就有點像靈帝時候何皇后和王美人的恩怨。竇太后是正牌太后,但她沒兒子繼承皇位,是被她壓制的梁貴人生的兒子成了漢和帝(但梁太后沒有像何皇后鴆殺王美人那樣殺梁貴人,她尋罪殺了梁貴人和梁棠的父親,梁貴人是自己驚嚇鬱悶而死的)。

所以說梁棠要找殺父仇人的弟弟報仇,私下逼死竇憲,也說得過去。

劉備這就是想把有統一戰爭和對外戰爭大功的人的定性平反一下,示好於後世武臣。

這招他活著的時候完全用不上,完全是他覺得這樣可以給子孫積德,讓武臣對皇帝的猜疑鏈稍稍鬆一些。

當然了,那些純粹因為外戚成為大將軍、混日子沒有對異族大功的,就完全沒必要平反了。不管他們有沒有謀反還是僅僅跋扈就被殺,不重要。武臣對君主的信任,也不會因為聯想到這些人的下場而有所損失

比如梁冀那種外戚跋扈將軍,對外作戰屁事沒幹成,哪怕他沒想篡桓帝,只是跋扈專權,殺了也就殺了,不解釋。再說梁冀也不是被明確問罪而殺的,是直接畏罪自殺。而且梁冀鴆殺質帝的罪名跑不了。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和操作,也就是基於劉備現在所處的環境、華夏文明之前還沒有武將篡逆為皇帝的先例,皇帝殺有功武將的先例也極少,所以還修修補補得過來。(武將篡國君、國君殺功臣的例子很多了,那都是春秋戰國時候的王,不是皇帝。有皇帝制度之後還沒有)

如果是已經唐宋了,惡劣先例歷史包袱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