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8章 為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就是重複博弈,有後續的長線生意吊著,人就要臉講信用。
而單次博弈,就是一錘子買賣,好比你去旅遊景點買東西,無論是吃喝還是紀念品,都賊坑,尤其是華人經營的旅遊區,幾乎無有不坑,就是因為華夏曆史已經把單次博弈教得很好了。
大家都知道,一錘子的買賣就要狠狠宰客到利益最大化,因為華人遊客基本上一輩子也不會來同一個打卡型景點玩第二次了(重複度假型景區不算,那些地方還是要信譽的,因為指望你多次去)
而秦始皇膨脹後受到的引誘,就是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有希望不用再重複博弈了,只要一統天下,最後過程中可以用很多一錘子買賣的手段——
秦惠文王的時候,讓張儀詐騙違諾毀誓為代價破了齊楚聯盟,就是因為知道這一次詐騙得手之後,僅有的兩個可以和秦抗衡的大國就被坑了,秦以後統一的大勢幾乎不可逆轉,所以把秦的信用像草紙一樣扔掉也無所謂。
那就是一個單次旅遊景點宰客黑店的心態:打完這次交道你就必死無疑了,老子不跟死人講信用,反正你死都死了也沒人知道老子曾經不講信用。
秦的情況就是這樣:原先要臉,重合同守信用,是因為要一直跟“國際關係”打交道。忽然哪一天發現,我幹完這一票不講信用的事兒之後,“國際”這個東西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這是最後一次國際交涉,不要臉把利益最大化即可。
(注:再強調一下,這裡是李素給劉備分析皇帝信用的建立過程和推演,不是想黑秦始皇。也不用責怪秦始皇不講信用,因為他之前沒有人受到過他這麼大的誘惑,秦始皇也沒有經驗。憑心而論,換個人如果受到這種誘惑,估計也會不要臉。
西方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也有一個隱身人的隱喻,說一個人一旦得到了隱身的異能,原本遵守的道德法律就會自然不去遵守,西方哲學後來有此引申出‘絕對的權力絕對的惡’。而秦亡給了這種經不住誘惑的下場一個反面教材案例。)
最後騙餓死齊王建,就更是如此了,完全囂張膨脹到“天下都一統了,所有文字記載和史書都被我秦控制了,秦以外都是不識字的胡人蠻夷,所以我不怕”。
秦始皇最後的很多走樣的操作,都符合“單次博弈、有限遊戲”的心態,而不是“重複博弈、無限遊戲”的心態。
不是說他這個人多麼殘暴不仁,而是他走到了這個歷史路口,發現了這個“統一後可以自己隨便改歷史,只要萬世一系,之前的醜事都無所謂”的誘惑後,他沒扛住。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弱點,比如打《三國志》系列遊戲的玩家,很多都喜歡敵人只剩最後一個城時,把全國地圖上的部隊都調過去、精兵猛將都拉到前線,然後滔天碾壓優勢打完最後一戰。
但現實生活中冷靜的君主,肯定不能這麼幹,這是多大的浪費和損耗啊,簡直跟楊廣打高句麗一樣浪費。打完這一仗之後國家的日子就不過了麼?遊戲結束了麼?
沒有啊!生活不是有限有終局的戰略遊戲,生活是無限遊戲,統一了還得繼續過下去呢!
而遊戲玩家都玩到這個份上了,你能不讓他在終場前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爽一把嗎?
但可惜秦始皇之前沒人經歷過這些,秦始皇很多做派都符合“統一之後歷史就結束了,所以臨門一腳怎麼都行,反正後面我說了算,永遠說了算”。
焚書坑術,這事兒被很多人洗,但有一點其實不該洗,焚書是焚什麼?百家語,還有一句“偶語詩、書者棄市”。
什麼叫偶語詩、書?就是談論詩經、尚書,這兩部書是《秦始皇本紀》裡明明白白寫了私下談論要直接殺的,其他書還沒那麼重罪。
詩經是先秦社會生活的詩歌表現,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